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3/5)
胡适在是年12月7日给翁文灏、王世杰、蒋梦麟、傅斯年、汤用彤、罗常培诸人的长信中说:“我常说,我一生走好运,最幸运有四:1辛亥革命,我不在国内,得七年的读书。2国民革命,我又不在国内,后来回上海住了三年,得一机会写我的文学史第一册及两汉思想史的长编。3抗战最初五年,我得一机会为国家服务,大病而不死。4今得脱离政治生活,是我得一正当的名义,安心回到学问的工作。”
于是,胡适安下心来,开始写自己的《中国思想史》,计划首先重写两汉三国部分,用书方面主要托此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王重民代为借阅。
1943年1月30日,胡适拿到了5000张新印制的每页200字的稿纸,可以写100万字,胡适很高兴。
2月4日凌晨,胡适写成六年来第一篇中文考证文字《〈易林〉考》,他非常高兴。
《易林》又名《焦氏易林》、《大易通变》。易学著作。汉焦延寿撰,十六卷,是西汉众多易学著作中最完善的一种,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则为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文词,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作者依据圣人观象作《易》,观象系《易》的原则,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无一字不本之《易》,用《易》象来解释《易》理,作者在观象系《易》的时候正覆象并用。
关于《易林》的作者,一直以来大多认为是焦延寿。胡适在《〈易林〉考》中,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经过考证,认为其作者不可能是西汉昭宣时代的焦延寿,而应是两汉之交的崔篆。
这是个至今仍争论很大的问题,胡适可谓一家之说。
因为公共图书馆的书不能随便标记、校勘或注释,不太方便。是年3月,胡适从旧金山的服务公司买了一批存书,包括《百子全书》、《群书拾补》、《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以及唐宋明人文集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