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回到北平(2/5)
1945年11月1日至16日,胡适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在伦敦出席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共五人,其他四人是赵元任、罗家伦、程天放、李书华。胡适参与制定了该组织的宪章。会议期间,他曾提议于1949年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周年。在此期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46年4月,胡适开始收拾书籍、手稿和行李,做归国的准备。5月2日,胡适突然心脏病复发,幸好不甚严重,但归期不得不稍作推迟。
6月5日,胡适乘船离开纽约,结束八年零八个月的在美生活,开始归国旅程。
7月4日船到吴淞口外,“海上晚霞奇艳,为生平所少见”,胡适感慨:“九年不见祖国的落日明霞了!”
7月5日晚,胡适到达上海,其子胡祖望等人来接。23时,胡适终于见到分别九年的妻子江冬秀。
他在南京、上海逗留20余日,会见了许多朋友、政客和名流,京沪两地住所都积有两寸厚的名片。
7月29日晨七时三十分,胡适由上海乘机飞往北平。当天下午一时左右,胡适携其长子胡祖望飞抵北平。
当天的《胡适日记》中写道:“来机场欢迎者众多,李德邻主任、萧一山、吴铸人、成之弟,北大同人有毅生、孟真、锡予、召亭、华炽、素莹诸君。”他为之感叹道:“九年前今晨,二十九军退出北平。九年前昨日,我从庐山飞到南京,次早始知平津皆失陷了。”
此刻,九年海外公务生涯暂歇,重新回归国内文教事业之中的胡适,感慨万千。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