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一百四十九章 荆山楚水(1/5)
落日临湘水,归鸟宿荆山。余晖绕碧树,残霞生翠烟。清风入茅舍,明月出飞檐。静处归冲和,幽居承淡安。
荆山之上,密林之间,日落月升,人归鸟还。
茅屋内外,隔着一扇蓬门,端木易和伯阳父正就徐福被高渠弥带走一事,在展开着争论。
“老夫从不说谎!”被端木易质疑以后,伯阳父再一次为自己辩解道。
“那你倒是说一说,你我二人初次见面时,骗我酒喝的事又是什么情况?”
在质疑过伯阳父自称偷窥从未被发现和在齐国欠人家酒钱的事后,端木易举出第三个例子反驳他道。
“瞧你说的,都是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骗呢?”门内再次传来伯阳父狡辩的声音。
“你个酒蒙子,别给我扯什么读书人……骗了就是骗了,不敢承认就过分了啊——”端木易对伯阳父敢做不敢当的行为十分鄙夷。
这一次,伯阳父终于不再分辩,而是转变了口气,服软说道:“是是是,小友说得对,就算是老夫错了……”
什么叫“算是错了”?这个样子,分明就是自知不占理,却偏偏还要显得自己很是委屈嘛。
对伯阳父这种敷衍的态度,端木易很是不喜,但终究还是要给老人家一个台阶下。于是,端木易便不再追究,把话题又引了回去,问道:“说正经的吧,你为什么说徐福此去不会有事?”
“是天道告诉老夫的……”伯阳父简洁地回答道。
“简单而不够具体,能不换一个说法?”端木易摸着下巴,无奈地问道。
过了一会儿,门内才有传来伯阳父的话:“我这徒儿啊,从小就聪明,三岁时,就……四岁时,又……”
察觉到伯阳父这是要高谈阔论,回忆往事,端木易赶忙在他即将开始讲“五岁”时,出声拦住他道:“停停停!具体但不够简洁。咱们能不能不要从牙还没长齐的时候开始讲?就事论事,长话短说……”
“小友,你可真麻烦……”伯阳父居然难得一次能吐槽到端木易。
说罢,伯阳父紧接着又说道:“我那徒儿没有你们想得那般单纯幼稚、不谙世事,他只是轻易不愿把心计施与他人罢了。这次下山,他是为了解救你给我二人的危局。一旦离开荆山,他必会想办法脱身。决计不至于让那些人带回郑国。”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