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下在心(1/5)
关中平原的大地上,淡淡青烟笼着东一片、西一片破土而出的绿草,正在奋力改变着天地之际的黑白主色调,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的春景尚在若有若无之中。
滚滚奔流的黄河蘸着明净长空,经历九曲十八弯后,最终其直如矢,以洪波喷箭之势射向东海。
黄河南岸的巍巍群山里,也有一支旌旗飘飘、遮天蔽日的浩荡车队,在阵阵清脆的马鞭和驼铃声中,不时在绵亘不断的山谷间转入转出,辗转东行。
出了函谷关,踏入平坦广阔的关东平原后,这支车队的全貌终于得以完整展露。除了大道上无数名身佩白色雕羽制成的金仆姑箭的雄壮甲士和插着扎成燕尾蝥弧多的猩红旌旗的千百辆车舆外,还有漫山遍野的马、牛、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官道之上,最前端的三个人骑着马悠然前行,边走边聊。
“公孙述坐拥巴蜀之险、沃野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隗嚣占据天水、安定、朔方等数郡,人才济济,兵精粮足。此二者与我河西并立西州,结果不到两年,竟接连败于汉军,乃至身殁众解!实在令人扼腕啊!”三人中右侧的那位面色微黄的中年文士惋惜道。
“梁太守,岂不闻《诗》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这十余年来,更始、赤眉、王朗、卢芳等辈远近俱发,纷纷虚立大汉旗帜,自称刘氏!今日看来,正如我等所预断,唯有陛下才真是龙跃天衢,振翼云汉啊!”左侧的那位身材瘦削、白净面皮的年轻儒生侧头望着他,说道。
“班彪,你如此一说,倒是令我忽然间想起一人!”中间那位面色黑紫、身材魁梧的虬髯大汉说道。
“周公说的是马援马文渊吧!”班彪当即回道。
“正是!何以知之?”虬髯大汉奇道。
“这马援,早年与我俱都在隗嚣处,曾奉命去洛阳觐见陛下,回来就赞不绝口,称‘天下反覆,盗大汉名号者不可胜数。今见光武,恢廓大度,风格极似汉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班彪应道。
“难怪先是他劝我归附阙廷,后来又是你极力主张东向京师洛阳。原来,他劝我的许多话,早就对你说过了啊!”那虬髯大汉爽朗笑道。
班彪道:“可叹那隗嚣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以至于马援不得不直接留在了阙廷,而我,则来了河西找周公!”
右侧的那位“梁太守”迅速道:“班彪啊,周公、文渊、你、我等四人虽然年龄上有不小差异,但却意兴相投,已是多年挚友。欲图大事,也应当一起而为!你和文渊早就该来河西,还费什么周折去隗嚣处?”
班彪道:“文渊和我立志欲还天下一个清平,给百姓一个安居!故想结交有志英雄,一统海内,恢复汉室。当时,你们二人所在的河西断绝中土,中间隔着一个隗嚣。而那隗嚣又貌似深明大义,谦恭爱士。故此,我才随同关西名士郑兴等前往投效,试图先说服他东向洛阳!”
中间那位名为“周公”的虬髯大汉说道:“如今,咱们一同归附了大汉,天下逐渐重并,马援、班彪的志向也算实现了,加上仲宁和我,共同效力洛阳阙廷,又算重新在一起了!今后,我们四家务必世代友好,相爱相亲,男娃拜兄弟,女娃结姐妹,男女娃交亲家!这叫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众人皆异口同声称好,仰天大笑。
“周公”接着又道:“其实,最终令我真正下决心东向归附的,却是陛下写给我的一封手书!霸气侧漏,以至于我至今难忘。其起头便开门见山,直接言明:当前拥兵据土的天下群豪中,你们河西形势最为有利,既可东向阙廷勉卒功业,也可与南面的公孙述、隗嚣联合,谋求三足鼎立;亦能静观时变,择机实现自立。故此,河西必有仿效当年秦将赵佗脱离秦国拥兵雄霸岭南七郡的想法!所以,你窦融窦周公一定要考虑清楚,再做最后决策啊!’此书所料,与我河西百僚上下所议,竟然丝毫不差,真是明见于万里之外,王者之气尽显!”
这位虬髯大汉就是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字周公。汉初时文帝正是接受其七世祖窦广国和弟窦婴的建议才册立并传位于景帝,而现今洛阳的光武帝刘秀则恰恰正是景帝之后。
窦融左侧的儒生叫班彪,字书皮,姑母乃是大名鼎鼎的才女班婕妤,汉成帝之妃。班彪本人也是当世通儒上才,声名远播,先前追随天水隗嚣,苦劝他归附光武恢复汉室未果,不得已又转往好友河西窦融处。
窦融虽是粗豪武将,但为人却谦恭随和,礼贤下士,非常器重班彪,对这位比自己小的多、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敬以师友之礼相待,使其得以尽展才华。
班彪也不负期望,对东方形势做出准确预判,看出洛阳称帝的光武早晚必成大业,故力主河西东向。
窦融深以为然,频频向光武示好,从而彻底改变了西州割据各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战局走向。他亲自率部与光武的西征军合力击溃桀骜不驯的天水隗嚣,为后来汉军最终打垮顽固不化的蜀郡公孙述,立下不世之功。
由此,光武下诏宣窦融及其下属五郡官属进京奏事,实际就是当面嘉奖。
右侧那位被称为“仲宁”的中年文士名叫梁统,字仲宁,文武兼备,精研法家,时任武威太守,也为河西归附洛阳阙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知不觉,眼前官道逐渐变得宽阔平直,班彪笑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想必京师洛阳已经不远了!”
果如他所言,没走多久,遍插大汉猩红旌旗的洛阳城的轮廓就已隐约可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