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乱战一(2/5)
多日来宁锦周围数次小规模冲突,双方互有胜负,的确未见有异常,多尔衮内心虽有隐忧,奈何轻视明军的天性,加上多铎三番五次要求出战,他也想看看明军反应,于是今天多铎再一次提出领兵出去,只是犹豫片刻,答应了,要求是只许挑战,不许攻城,而多铎则满心欢喜,带领三千勇士直奔锦州城下,他也想看看搞得济尔哈朗损兵折将的那些明军究竟是个啥样,几个牛录的清军大摇大摆,肆意挑衅,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望着城下黑压压一片清军,赶紧飞报城内的祖大寿,祖大寿迅速赶来,见是后金伪豫亲王旗号,知道多铎来了,命令城上加强警戒,万不可掉以轻心,同时命令城上火炮对准建奴大军,做好一切准备。
多铎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和多尔衮同母兄弟,历史上是大清第一名将,攻蒙古,伐朝之鲜,围锦州,破李自成,擒福王,扬州十日都是他的战绩,一辈子就是杀啊杀,而且还很荒唐,前几个月为了替多尔衮对付皇太极,还霸占了第一汉奸范文程的妻子三个月,直到被皇太极罚了一万两银子,几个牛录才罢休,骨子里天生看不起汉人,此次领兵前来锦州挑战,多少听从了多尔衮的建议,远远的只挑战,不攻城,手下博洛等战将摇旗呐喊,不把对面的明军放在眼里,时不时还派出十几人一组迅速突进,骑到合适距离对着城上射上几箭,挑逗城墙上的关宁军将士,祖大寿吴巴什眼看着城下清军嚣张跋扈,却无可奈何,开炮吧近处就那十几个人,一炮下去得不偿失,鬼都打不到一个,不开炮吧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挑衅,吴巴什对祖大寿说,下面清军才三四千人,不如开门冲杀一次,或者让一直好吃好喝的城管军再出来打上一仗?祖大寿拒绝了,从皇帝到辽东巡抚,要求只有一个,守住城池,任凭建奴如何嚣张,一定要忍住,不得浪战,而那一千城管军,名义上归他节制,其实根本不听他的,尽管几个领头的官职才刚升千户,可其补给装备军饷都不是他出的,与手下纪律松弛的关宁军将士格格不入,每次有事只能是商量而不可命令,这个时候让他们出去,也只能给朝中那些官僚口实,什么排除异己,什么让客军送死,他可不想在大战在即时惹下麻烦,所以尽管城外清军挑战,他还是忍住了没冲动。
一连十多天多铎带着几千清军连续挑战,城内反应全无,不由得胆子越来越大,博洛甚至带着几百清军绕过锦州开始扫荡锦州西面的军堡和村落,一时间松山,杏山,大东屯,高桥周围都开始发现清军游骑踪迹,后方警报频频,连宁远这个后方基地也开始发现清军小股人马骚扰,辽东巡抚邱民仰只得如实上奏,请示方略,兵部陈新甲请示崇祯,认为不可任由建奴肆虐,尤其后方宁远山海关蓟镇,放着十万关宁军不动为不妥,必须反击,连崇祯都觉得对于小股清军不能畏首畏尾,宁远不容有失,原来固守城池的想法开始动摇,这就是文人不懂军事瞎掺和的结果,于是兵部认为应该出击的指令交到了邱民仰手上,陈新甲甚至还派来了根本不懂军事的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来监督,使得整个辽东防御开始出现混乱,祖大寿固守锦州,后面宁远一带却开始你来我往小规模搏杀,这一切看起来明清双方互不相让,其实明军不知不觉中中了多尔衮引蛇出洞的策略,清军此来就是要大量杀伤明军有生力量,不断地消耗激怒明军,最好引得九边重镇倾巢而出,他好来个一锅端,彻底解决大明主力。
一个多月,战火弥漫,场面虽然不大,可塘报天天都有,不是清军击杀了多少明军,就是明军打杀了多少建奴,大明朝堂上再次找到了议论的话题,众多文人你一嘴我一语,大部分觉得该主动出击,不能如此被动,搞得皇帝本人也开始有热血冲头的感觉,主要是建奴上次吃了大亏,关宁军实力增强,加上手头有点钱,后面还有神兵卫兜着,觉得国家每年几百万两银子养的边军不该如此萎缩,因此默认了前方小规模冲突,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和辽东监军张若麒更是因为一段时间来,关宁军与清军并未落败为由,力主再派边军加入,无非就是自以为是,自信过头,崇祯皇帝对陈新甲还是信任有加的,感觉说得有道理,如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应该有和建奴一战的实力,于是在众多朝臣的鼓噪下,下旨让蓟镇总兵白广恩率一万人马驰援宁锦,本来崇祯还想派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全面指挥九边各部队,奈何听到大明防御策略有变的高师成匆匆赶到,和连襟崇祯密谈了一夜,总算稍稍冷却了一下皇帝的盲目自信,已经发出的圣旨当然无法追回,那这里洪承畴等诸人就不再出发,算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高师成回来后向管委会汇报了皇帝和百官的做法,管委会商量后觉得,这是明朝统治者不知己知彼的结果,没有派九边几个总兵一起上已是万幸,反正松锦大战在所难免,现在先让明军吃点苦头有好处,不然他们那种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思想不会改变,只要几个真正有战略头脑的大明中流砥柱还在这里,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况且新军再有几个月基本就能成军,先让大明自己去乱战一段时间吧,历史惯性很强大,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新军在,九边全沦落了也不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