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令人咂舌的玻璃器(2/5)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到了唐代,琉璃更是受到了空前的追捧,但大多为进口。
宋辽之际,琉璃制造业已非宫廷皇室所垄断,民间的琉璃作坊也已经发展起来,质量普通的琉璃制品已成为比较常见之物。
元代,随着汉文化的人为断层,许多技艺也由此失传,琉璃就在其中。在此之后,琉璃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被贬下天庭的。
明清之后的琉璃器,其实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琉璃器,比较接近玻璃。
夏雨松了口气,解释道:“我看它的气泡不对,就下意识觉得有问题。”
琉璃的气泡就是琉璃的呼吸,也是真正古法琉璃的象征。
“也不对。”方醒说道。
许晴疑惑:“什么不对?”
“其实,琉璃不一定会有气泡的。最完美的琉璃器,气泡少。”
方醒告诉大家,一般琉璃原料在11501400摄氏度高温下成型,琉璃处于液体,内含的空气已浮于表面,就很少或是没有气泡产生。
但是大多数的琉璃工艺品是在800900度下烧制,热琉璃膏流动缓慢,里面的空气因无法浮出表面而自然形成了气泡。
“气泡一般被视为作品的瑕疵,会影响其美观,不过气泡也被设计者们视为一种创意理念,国外艺术家说气泡是琉璃的呼吸。”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