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卫公兵法(4/5)
一场战争中,如果战胜时国家消耗的人力物力越大,最终就越难守住胜利果实。
因此吴子兵法主张慎战。
战前要先做好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各种准备工作,然后练出百战之兵,最后一战而全胜。
大唐军中并非没有能人,唐朝多年来对高丽国的策略,其实和吴起的思想已经很接近。
这些年来,苏定方一直用小股军队骚扰高丽国,又出兵灭了百济,斩断了高丽盟友,实则都是为了最终的灭国之战做铺垫。
可以这样说,高丽已经是砧板上的鱼了,在攻打南苏城的战斗中,武承嗣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想办法在打下高丽后,还能守住胜利果实。
武承嗣选择攻打契丹人,其实便是为了扫除一个隐患,毕竟契丹领土与高丽接壤,他们越弱小,高丽北面的威胁就越小。
思索间,韩成进入营帐,拱手道:“将军,大贺摩罗率领三万骑兵,已经渡过桑干河,正在向大贺咄古的部落急速进发!”
武承嗣眸光一亮,朗声道:“擂鼓聚将。”
斥候将消息传回公主岭要两天时间,也就是说摩罗已经出发两天了。
摩罗的部队抵达咄古部落需要四天时间,唐军从公主岭到咄古的部队救援,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也就是说咄古必须自己坚持一天以上,唐军才能赶到救援。
战前大贺摩罗必定已经确认过唐军不在契丹境内,所以才敢进攻咄古的军队。
在他看来,咄古不堪一击,不可能撑到唐军到来。
所以此战关键便在于奚族、突厥人和室韦人的救援。
他们救援咄古的速度比唐军要快一些,尤其是室韦和突厥人的部队,只要他们能及时赶到,混战之下,联军就能坚持到唐军到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