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3章和天斗,和地斗(2/5)
到底大禹是不是这个时代啊,如果同时存在,将来被大禹将部落屠戮,那就是个悲惨的故事了。
想到大洪水,他打了个冷战。
他想起,在解释良渚文明消失原因的学说中,有一种大洪水的说法。
这里会被大洪水淹没?
现在是什么时候?
距离良渚消亡,还有多久?
洪水,这可是千古难题啊。
即便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后世,依然饱受洪水之苦,没有能够完全杜绝的办法。
叶青开始设想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善。
防洪,还是要全力去做的。
水田必须挪到稍高的位置,灌溉系统必须开挖。
河道疏通、筑堤?
工程太大,需要的人力太多,暂时还是算了。
部落住房必须改造,不然,一场台风,简陋的茅屋全部都得倒。
想清楚了这些,他心里紧迫感越发强烈起来。
生存不易啊!
要和天斗,和地斗!
一定要想办法发明青铜!
有了青铜,才是提高生产力,增强部落实力,对抗天灾的根本大杀器。
青铜,是大势!
掌握大势,便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是谁说过,站在风口上,哪怕是一头猪,也能飞起!
草帽、斗笠这些小发明,虽然作用不小,但和青铜比,格局便小了,完全是小儿科。
可是,铜有了,锡在哪?
他望望连绵的后山和西山,默默下了决心……
即便是踏遍千山万壑,也要将锡找出来!
收拢心思,他继续考察水稻。
水稻刚扬过花,处于灌浆期。
植株比后世所见的水稻稍矮,茎干也纤细一些,其他似乎没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后,又有新发现。
这每一丛的水稻,似乎都是由多粒种子生长而来,不像后世水稻,一大丛几十株的植株,一般也就三四粒种子,通过大量分蘖形成。
简单统计了一下,没有分蘖的单株占一大半,分蘖成两株的有三成,分蘖三株以上的,就很少了。
后世的水稻,通过分蘖,一株能长成十几、几十株。
他又数数稻穗谷粒的数量,100粒不到,与后世相比,这就很少了。而后世水稻,每穗谷粒有200~300粒。
看看种植的密度,看看谷粒的饱满度,叶青默默推算……亩产大致在200斤左右。
再目测估算河边水田的总面积,大致百亩的样子。
部落总人口200刚出头。
这样推算下来,人均稻谷拥有量每年100来斤。
去壳出米,也就每人70斤大米,平均下来,一天2两米。
分两顿,一顿1两米。
1两米有多少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