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制取青霉素的难度(别再喷我为什么连青霉素都生产不了)(2/5)
生产青霉素有几大难点,咱们就大概说一下
无菌
有人看到这里估计要怼我,青霉素不是杀菌的吗?灭个屁啊?因为青霉素主要针对细菌,对它的同类真菌杀伤力很小。许多有害霉菌可以和青霉菌共生,它们分泌的真菌毒素有些具有很大毒性。更坑爹的是很多真菌毒素还十分稳定,加热至180摄氏度也无法使其失活(比如一些毒蘑菇的毒素)。所以不是从单菌落长起的青霉千万不要乱用,之前那个楼主的核桃嘛…………如果用他做菌株,绝对是凉了。而青霉素菌是典型的好氧菌,对氧气需求量极大,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不断通入空气,对此,空气必须做到灭菌处理。这在安全点里如何做到?
温度、湿度、ph控制
青霉发酵需要温度控制在2024摄氏度之间,相对于温度来说,发酵的湿度不太重要,ph则是另一个重点,青霉的最佳生长ph为6.5,一旦超过8很容易死亡。然而青霉的代谢产物属碱性,因此发酵装置内的ph值上升很快——早期的一个生产探索方向是稳定培养液的ph值便于长期生产,但这个努力可耻的失败了。
因此普遍采用的是短期生产法:发酵开始后不控制ph,只是监控ph变化,至ph8时,结束发酵。这点和许多药品的长期连续生产是不同的(也显著提高了成本)。通常情况下,发酵第23日时开始有青霉素产出,持续45日后ph值到达界限,整个期间一共78日。这段时间可不能说太短,还得分出宝贵的劳动力去看管着啊
而且,我查到的发酵培养基里有这些东西
1葡萄糖溶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