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第二刀的力度(4/5)
此言一出,魏延等三人马上表示赞同,当即就要转身离开。
对此,诸葛亮和杨修却全把他们当成了空气一般,丝毫不在乎他们的去留。
“德祖兄,临行前老师曾有言,此行体察民情,是为了让新政更好得到施展,似你这种姑息养奸的态度,与老师本意不符。”
杨修却不同意诸葛亮的看法,争辩道:“非也,孔明此言,某不敢苟同。以当今形势,长史必然不会赶尽杀绝。再者世家之人也不全是恶徒,孔明你若刑罚太重,恐有失长史本意,还请三思。”
从朐县出发的时候,林朝就想过。
这第一刀既然砍在了刘备的元从旧部身上,那第二刀肯定要砍在本地人身上。
对此,诸葛亮和杨修也甚为赞同。
只是这一刀如何砍,砍多重,还是讲究一个力度。
下手太轻,起不到威慑效果。
小手太重,又会引起世家大规模的反弹,很可能导致新政毁于一旦。
两人就这一刀的力度问题,已经争辩了整整两日,却是谁都没有说服谁。
杨修主张震慑为主,安抚为辅,行诛心之策。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世家乖乖听话,变成徐州集团的中坚力量。至于他们这次犯下的过错,自然高高抬起,轻轻放下,如此可收其心。
毕竟杨修出身弘农杨氏,这也是个四世三公的庞然大物。在他看来,这世上的豪门世家,对于大汉的统治是有正面意义的,不能一刀切。
以林长史之能,不会不知道,无论是想平定天下,还是治理地方,都要靠这些世家。
而诸葛亮则是主张刑罚为主,威慑为辅,行杀人之举。
在朐县见识的一切都在告诉诸葛亮,一个手中有权的人若肆无忌惮,对周遭百姓来说,是何等的灾难!
以雷霆手段诛除首恶,自然能震慑人心,迫使其他人不敢行恶,百姓才会得到休养,从源头上达到抚民以生的效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