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落幕(5/5)
听到这个问题,辛毗笑了,遂将徐州军带着粮草入城的消息说了一遍,最终几乎是兵不血刃拿下了定陶。
至于城中数万士卒,也大多就地投降,拿着粮食造饭去了。
辛评摇了摇头,笑道:“这一定是林子初的手笔,此人当真有神鬼莫测之能。”
“兄长……”辛毗迟疑片刻后,才缓缓开口道:“袁本初此次出城,必然是有去无回,如今大功告成,但小弟看兄长您……似乎并不高兴。”
“高兴?”辛评反问道,“某为何高兴?”
“可是……”
辛评一挥手,打断道:“某答应做他徐州的内应,是因为看在荀文若的面上,而且袁本初此人吃相太过难看,得冀州后便立刻逼死了韩使君。这等心胸狭隘之人,又如何配争天下?”
“既如此,咱们立下大功,刘太尉自当礼遇,兄长又为何闷闷不乐?”
辛评摇了摇头道:“佐治啊,人生在世,除了权势之外,还有名声。”
“兄长是担心背负背主之名?”
“不错。”
“那何不请林子初与荀文若向世人阐明原委,也好为兄长正名。”
“你以为世人会信?”
“这……”
正当辛毗无言以对之时,辛评却又洒脱一笑,开口道:“罢了,敢做就要敢当,世人若要议论,便由得他们去吧。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好一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仲治兄坦荡,某佩服!”
辛评话音刚落,门外便响起一道声音。
紧接着,便是一阵脚步声。
闻言,辛评也笑了,同时站起来说道:“佐治,贵客到了,随某出门迎客。”
“唯!”
辛毗应了一声。
兄弟二人当即打开房门,走入院中。
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三十岁上下,长臂大耳的中年男子。
在其身后半步处,却是一个二十五六岁,身着白衣,手拿折扇的青年男子。
见此,辛评面色一变,甚至微微一愣。
他当然能认出刘备和林朝,只是他万没想到刘备会亲自前来。
林朝来不稀奇,毕竟这家伙是自己的接头人。而身为徐州之主,刘备此刻理应亲自去送袁绍最后一程,怎么也来了此地。
“拜见玄德公!”
辛氏兄弟毕竟不是常人,马上反应过来,对着刘备一礼到底。
刘备赶紧走了过去,拉起兄弟二人的时候,顺手使出了把臂同游。
“二位切莫如此多礼,若无二位,某如何能胜,更不能入得此城。走,且入内说话。”
虽说二人也听惯了别人的夸奖,但刘备身居高位还能如此礼贤下士,倒是让二人有些激动。
天下人皆称刘玄德为仁义之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众人入内之后,刘备却是毫不客气,一屁股在原本属于袁绍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刚要说话的时候,就听下首林朝朗声吟道: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这首诗选自诗仙李白的名作《梁甫吟》中的一段,讲述得正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故事。
在这种场合林朝把它吟诵出来,就等同于给辛氏兄弟的行为定了性。
功臣,大大的功臣,林长史亲自坚定的功臣!
在场众人除了刘备之外,皆是饱学之士,自然能听出其中的意思。
辛评听完之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之色。
林子初为人虽恶劣了些,却终究没有鸟尽弓藏,倒也称得上有古君子之风。
一念及此,辛评对林朝拱手道:“长史过誉了,在下如何敢于先贤相提并论!”
林朝回礼道:“仲治兄不必自谦,兄此番功高劳苦,玄德公必不吝赏赐!”
闻言,刘备马上接口道:“不错,二位之功,某铭记于心。待到论功行赏时,必有高官厚禄相赠!”
“多谢玄德公!”
二人赶紧拱手道。
林朝拉着刘备一起来,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安抚辛氏兄弟,同时打消他们的疑虑。
如今刚刚破城,刘备要忙的事情可远不止这些,见辛氏兄弟都吃了定心丸之后,刘备便离开去城中安抚军心民心,将舞台留给了林朝。
此时房中除了自己之后,便只剩下了荀彧、荀谌兄弟二人,林朝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仲治兄,此番你兄弟二人立下大功,不知想要担任何职?”
之所以主动开口询问,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也是希望这两人能快速融入徐州集团。
不过如此直白的谈话方式,显然是辛氏兄弟没想到的,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片刻后,辛评才拱手道:“全凭长史差遣。”
林朝见辛评似乎兴致缺缺,便开口道:“仲治兄似乎有心事?”
旁边的荀彧倒是很善解人意,开口笑道:“子初,常言道人言可畏,某以为仲治兄之心结便在此处。”
闻言,辛评先是叹了口气,随即又点了点头。
“倒是某疏忽了。”林朝笑道,“若仲治兄若不想以此功做晋身之资,某倒是还有一个好去处。事成之后,不需别人正名,仲治兄自然能名垂青史。”
听到这里,辛评才来了一丝兴趣。
“敢问长史,是何去处?”
辛评胸中自然是有一番远大抱负的,但他不想被人说是靠卖主来跻身高位。
林朝笑了,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塞外。”
本卷完。
------题外话------
这章写得时间有些长……
先睡一觉,睡醒再来卷末小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