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六百四十章 华夷之辨(3/5)

目录

“子煦此言,是否太过偏激了些。刘伯安在幽州教化乌桓,一度甚有成效。由此可见,蛮夷未必不能教化。”

林夕却是满脸理所当然道:“兄长说笑了,蛮夷若肯接受教化,又如何能称之为蛮夷?”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林朝愣住了。

他忽然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两汉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甚至极其开放。

这两者看似极为矛盾,但只要把血统认同改为文化认同,一切就变得合理了。

为何是文化认同?

因为就算是最早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也不全是一个部落的民众,而是数个联盟组成的共同体。

这种情况到了周代,就显得更为突出。

当时雄踞南方的楚国,和盘踞在西边的秦国,可都是山东诸国口中的蛮夷。

但事实上,这句话也仅仅是嘲讽和贬低而已,并不能改变楚国和秦国仍是华夏文明的事实。

为什么?

因为他们拥有文字,拥有史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就出自华夏文明,内核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他们也尊奉周天子,从内心中把自己当成了华夏文明的一份子。

刘虞之所以在幽州教化乌桓,就是因为他更崇尚文明认同。

假使有一天,在刘虞的教化下,乌桓人放弃了游牧习性,转而穿上了汉服,写起了汉字,口中讲起了仁义道德,那他们就不会再被视为蛮夷。

两汉期间,对外的态度就是这样。

你要是不服,咱们就死磕,打到你服为止。

可你要是愿意俯首称臣,并且主动归附华夏文明,那就一切好说。

之前匈奴分裂时,汉朝可是专门将南匈奴迁往河套地区安置,甚至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一职,派兵保护南匈奴的安全,就是想同化这一部分匈奴人。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更在乎是文明认同,而非种族认同。

所以林夕的意思是,愿意归附的异族,便慢慢迁徙教化。

至于那些不愿意归附的,就统统杀光。

林朝想了想,便又开口问道:“那以你之意,杀伐和教化,当以何者为先?”

“夕以为,当先杀伐,再教化。”

林夕思考了好一阵之后,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详细说说。”

“胡虏野蛮之甚,与畜生无异。若不先降服其身,又如何能教化其心?”林夕说道,“所以夕以为,先用刀兵,再施教化。”

闻言,林朝不禁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游戏制作:从治愈玩家开始 大明完美暴君 我只想安静地摸鱼 诸界第一因 精灵之平庸之辈 从生产职业者开始 全民成神游戏 傅爷,你的小祖宗被你惯坏啦! 幕后真大佬 表哥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