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勋贵难题(2/5)
这句话可是说到他们的心里去了,他们生下来就是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贵族,不要说吃苦了,估计连重活都没干过。
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了,但朱由校为什么还是要他们去参加呢,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办法,因为形势所迫。
北方局面已经稳定,朝堂上的主政官员基本上换了一茬,都是站边自己这里的。
边镇地区的奸商也来了一次狠的,被抄家灭族的高达三十余家,目前已经将这些走私贩卖的风气给狠狠压了下去,短时间内是不会有人敢大胆的冒风险去和蒙古人通商的。
所以接下来他要收拾清理的目标,自然就是勋贵集体了,可对待他们却不能像对待商人和文官一样,就一把刀砍到底就完事。
别看勋贵们没什么实际大权,在朝堂上的存在感也极其低微,可是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当然不是指对于普通百姓这些,而是对于皇帝自身的名声和一些臣子的看法意见。
众所周知,勋贵们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当然也有另类的,类似于帮助某一个皇帝坐稳皇位了,或者说立有大功,在巩固皇帝地位这方面有极大的贡献。
就比如朱棣的靖难功臣,虽然说是造反,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其实勉强算得上开国功臣了。
他们的身份是超然的,只要没有太大的过错或是造反之类的,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
而他们的后代呢,这样的待遇自然也是能享受到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