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没有绝对的公平(2/5)
老朱也不是特别在乎名声的人,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虚名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江山稳固,在老朱看来比什么都强,那些文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死后也管不上。
“皇爷爷,这些时日孙儿在准备着会考的事情,发现些不好的迹象。”朱雄英也认真起来,对老朱说道,“北地本来就文风不盛,北地的学子在文章、见识上,也确实不如南方士子。”
老朱点头,这个事情他知道,“说到底就是北边在异族治下太久,又是辽人、金人,又是蒙元的,哪有什么心思读书。就算读书,也不是读的圣贤书。”
“蒙元那些异族人倒也算了,都是蛮夷。”朱雄英开口,说道,“但是如今可不一般,我大明一统天下。我们可不是南方人的皇家,也是北方人的皇家。大明的进士,不能只是南人。要不然的话,少不得也是宋时党争。”
地域出身在这个年代无比重要,是先天的政治资本、人脉资本,也会先天的去抱团。
老朱也认真起来,只是颇为为难,“英儿,这文人读书之事,咱不精通,你也不拿手。这北地的士子读书不成,总不能是咱不看卷子就给他个进士吧!”
这就没办法了,朱雄英觉得只能拿出后世的一些策略了,教育资源不同啊。
哪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家长在吐槽,可是实际情况就是每个省份、直辖市,确确实实存在一些教育资源的不同,大学的招生也是有着一些倾斜。要不然的话,高考移民怎么就那么热门呢,主要还是资源不同的原因。
其实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已经让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能给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各地的佼佼者。
但是朱雄英觉得这还不够,因为现在的大明还真的需要政策倾斜一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