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约法(3/5)
李青云已经向李家的各位族老们表明了他之所以要制定那些规矩的目的,他并不否认这些规矩是为了以后避免使得他在处理自家兄弟犯事的时候为难,更重要的是为了李氏家族的长治久安。
说到底李青云也是一个凡人,他活着的时候可以照顾李家的子弟,可要是死了的话那么可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必须要严于律己,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有人想找麻烦也不容易。
族老们对李青云的肺腑之言是感触颇深,李青云此举无疑是未雨绸缪,因此一致同意将李青云的定的那些规矩写进了族规里,一旦有人违反立刻从李家除名。
有了族老们的支持,李维仁随即修改了族规,将李青云定的那些规矩置于族规的最前面,一目了然,以示警戒,并且刻成碑文立于李家的祖祠中。
石门县的举子们得知李青云回来后更是联袂登门拜访,让李青云感到欣慰的是,或许是受到了他的激励和影响,李家上一次山东乡试的时候竟然一下子出了两名举子,都是他的堂兄,可谓是李家的一件大喜事。
由于李青云在太和殿的谏言,石门县的举子高中进士的几率增加了一倍,这使得举子们对李青云是万分崇拜,皆以他为榜样。
不仅举子们,石门县的士绅商贾也纷纷前来李家庄,想要趁机见上李青云一面,更有甚者济南城的一些人都特意赶了过来,这使得本来想在李家庄住上一段时间,与李满山等人一同回京的李青云应接不暇,不得不提前赶赴京城。
此时,正阳门外,二三十名穿着孝服的年轻官员正聚一起说着话。
他们是翰林院的翰林和庶吉士,与李青云关系密切,不是与他同科的进士,就是与他同一届考上了庶吉士,都有着同年交情。
李青云这次回京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朱瞻基只让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翰林院,让翰林学士龚思恩安排人去接李青云,再怎么说李青云也是翰林院的庶吉士。
与此同时,朱瞻基也是以这种方式向翰林院的翰林们表明,他对李青云信任有加,让他们不要再因为李清正的事情为难李青云,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龚思恩能当翰林学士,说起来还是托了李青云的福气,李清正走后他从侍读学士被提拔为了翰林学士。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