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设立内阁】(3/5)
……
跟徐颖、王调鼎、黄宗羲讨论之后,赵瀚又召集各部官员详细讨论,最终确定了最新的中央机关结构。
今后的国家运转如下:
皇帝、内阁、十曹、十部,四大机构。
小事由各地官府处理,大事则层层上报。
十部把事情交给内阁,并附带自己的处理建议。
内阁进行商讨决策,尽量采纳十部意见。如果不采纳十部意见,必须在内阁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正当理由。
内阁决策之后,交给十曹审核。
审核通过,十曹再交给皇帝过目。皇帝同意并签字,十曹便可签发,具体交给十部去执行。
一般情况下,如果内阁、十曹、十部的处理意见相同,皇帝不能轻易驳回。
这三大机构,是互相竞争的,他们如果意见统一,那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真要联合起来搞皇帝,肯定是皇帝出了啥问题,或者是整个文官系统已经彻底崩坏,又或者是出了一个左右朝政的权臣!
同时,皇帝的工作强度也降下来。
三大机构意见相符的政事,皇帝可以抽看或者略看。两大机构意见相同,皇帝应该细看。若是三大机构意见迥异,皇帝就该把相关人员叫来集体商讨。
这样做以后,赵瀚每天的工作量,肯定能下降七成以上。
赵瀚不是朱元璋,那位勤政过头了,甚至亲自处理皇城失窃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
事情既然定下来,各级官员也要做出调整。
庞春来担任内阁首辅,李邦华担任内阁次辅,田有年担任普通阁臣,内阁暂时就他们三个。另外,还有一大票中书舍人,相当于三位阁臣的秘书。
十部、十曹官员,也各有迁调。
特别是十曹主官,全部由各部右侍郎调任,赵瀚的秘书们悉数为外放做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