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杆子传人杜仙斋(2/5)
话说,自民初以来战乱频发民不聊生,丐帮几经支离分解,在全国各地分化为大大小小数百个分支,由于人心不齐帮规帮纪日益涣散,有一些直接就演变成了贼帮匪帮,原先秉持的“十穷”“八要”“十戒”等诸多千百年的教义法度就成了一纸空文,再无道义和正气可言。
不过,作为当时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重要口岸,雍德城也是丐帮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此地丐帮人多势众,在全国亦是颇具分量。而雍德丐帮大杆子,也就是杜仙斋的父亲杜化铭,在解放前乃是远近闻名的义丐,干得是劫富济贫惩奸除恶的义举,并且曾经组织过帮众抗日反伪,实属一股清流,一度名震八方。
解放前夕,各地丐帮开始瓦解,许多解放区的丐帮子弟加入了贫民互助会,解放后经过收容教育改过自新。自此要饭的分了地,妓/女进了厂,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当然,当初也有一大批以黄衣派(以前旗人子弟为主的丐帮派别)为主的帮众逃亡流落到了港台及海外继续发展,有的延续存活下来,有的在滚滚潮流中销声匿迹。
不过,杜化铭既没有出逃海外,也未接受政府收容,而是潜入贵州隐姓埋名当起了猎户,并与当地彝族姑娘曲木扎依相恋,婚后生下了杜仙斋。
杜化铭给儿子取名仙斋,本意是想让他抛却世事纷争留在这山青水秀的仙境之地无忧无虑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小仙斋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发生了罕见的全国大饥荒,一帮走投无路的昔日老弟兄寻上门来请求杜化铭重组丐帮。
杜化铭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带上小仙斋离了贵州,辗转于上海平津沿线等地组织一些老弱帮众乞讨为生。
杜化铭采取收获交公统一分配的方式,使得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挽救了不少生命深获众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