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四面边声连角起(七)(3/5)
从来只听说过加税,加赋,只有年前崇祯皇帝大气,免了天下的徭役。
再后来就没见到什么好事。
先是各个地方发生旱灾,水灾,接着又闹起了粮饷,最后还被人打到了皇城脚下。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说明一件事情,朝廷缺少银子。
现在有人告诉他,朝廷有的是钱,就看你挣不挣得到。
“骗你干嘛?我们伍长一个月可是有四两银子的。”
那名按在他肩膀上的士兵,乐呵呵的一笑道。
“可看着你们伍长还没有你壮实,肯定单挑打不过你。”
少年人警察过后,眼珠子一转就开始给按着他肩膀的这人挖坑。
谁知这人毫不在意的说道:“打仗可不是凭着谁得力气大,我们伍长的枪法最准,战术运用最灵活。”
单单一个‘战术运用’就让少年人如同在听天书,哪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好了,别说了,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前面就是你们家吗?那两位就是你父母?”
伍长瞧着远处的四间大瓦房的门口,畏畏缩缩的站着两位中年人,对着少年人说道。
“爹,娘,我回来了。”
少年人看到父母眼中的惧怕,却又勇敢的站在门口等着他,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连门都不敢出。
内心深处一阵愧疚,自己的以一次性,就让父母担惊受怕,可不是为人子应该做的。
“别急,把你的刀剑,长枪都带回去,说不定来年咱们还真能成为战友呢。”
伍长上前拍拍少年人的肩膀,对于浙西而又勇气的少年,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祝福。
毕竟在几个月之前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在参军之前,只是为了吃饱。
到了之后,一边训练,一边有人教授只是,于是凭借着脑子灵活,明白了许多道理。
见过了饥荒,也见过了战乱,对于和平就越发的向往。
也对于队伍之中宣传的一些消息,心里就更加认可。
大明已经岌岌可危,到了必须变法的时候,而他们就是变法之中的先行者。
伍长只要想到家里的老父老母,已经不用为了饥一顿饱一餐的生活而愁白了头发,就更加觉得,在崇祯皇上的注视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这也是晁刚能够领着队伍翻山越岭,千里迢迢黑没有人掉队的原因。
没了后顾之忧,也看到了眼前的希望,人总是会迸发出奇迹的。
昌平自西汉设县,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