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1/5)
崇祯大明第一百五十一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尊者讳。”
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这一态度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
所谓讳,并非避而不言,孔子曾赞美董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讳是孔子表明自己态度的一种方式,为尊者讳以示尊尊,为贤者讳以示贤贤,为亲者讳以示亲亲,人有耻而不忍明书,此孔子之忠厚。春秋不虚美,不隐恶,独于字词间斟酌以示褒贬,讳中见直,故春秋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经学著作、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然而几千年传承下来。
“讳”早就变了味道,而是成为了当权者为了标榜自己特殊而产生的一种特权。
历史上为了避讳一个人名,弄出来的闹剧简直不要太多。
更有甚者,“文字狱”压下来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公元前548年齐国史官大史兄弟秉笔直书,而相继被权臣崔杼杀害的事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
而明朝文字狱在明太祖以至天启帝的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期均有涉及。尤其在洪武时期和嘉靖为甚。
可现在杨廷麟却发觉,对于文字的掌控,新皇时期减弱了下来。
一时间心头有了一些恐慌。
少了对文字的解读,对于书籍的断句,儒生们的身上,还会剩下什么价值?
记说在冀州和雍州两地的许多公文纸上,也出现了一些陌生的符号,从而断绝了某些人曲解政令的可能。
杨廷麟茫然了好一会,突然想要知道,这种弱化下去的文字管控,到底会对所有人产生怎么样的变化。
正想要找个人问一下。
却忽然听到了一个角落里的哭泣声,那是一位年老的乞丐。
在几个月前,他就已经见过,当时还想着他绝对会熬不过这个冬天。
可现在人家好好的活着,只是看着更见衰老了一些。
一些小孩子笑闹着走过,有的捡起地上的泥块扔了过去,也有小孩迅速的上去吐了一口唾沫。
然后其他的小孩就哈哈大笑的跑远了,回头看了一眼乞丐却发现他哭的更加伤心了。
小孩觉得好玩,经过的大人们,也觉得有趣,却没有人想过这么做是不是对人的侮辱。
杨廷麟本不想多管闲事,他读过的圣贤书上,也没有教会他如何去面对一个乞丐。
然而正在他将要走过的时候,那些调皮的小孩子们,又一次做了同样的动作。
而且这一次因为他里的很近受到了牵连。
身上的衣角上多了一块污渍。
在杨廷麟转身之时,小孩子们又是一哄而散。
在他们的心目中,欺负一下乞丐没什么,有时还会得到一点路过大人们的赞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