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连山如画(一)(3/5)
朝堂和私塾,总是两个不同的环境。
进了朝堂这个大染缸,就是本身五颜六色,都会被染得更加徇烂夺目,更不要说读书的时候,只懂得人间大义的人。
只怕刚一进去,绝对会懵逼。
紧接着就是怀疑自己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再后来被孤立。
等到尝到了第一口蜜糖之后,谁还会在意蜜蜂是有多么的辛苦,只怕割蜂蜜的时候,生怕留的多了,自己吃的少了。
“教出一批读书人不难,难得是如何改变所有人的观念,而皇上现在把工匠和武将的地位提升,就是想要办成这一件事。”
高弘图已经做教谕很多年了,看到的和听到的。
还有许多学生们心中的迷茫,都尽着最大的努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也就直到现在,遇到了余进儒之后,心中的某些想法才渐渐地成行。
不是百姓们不聪明,也不是儒生们读书给读傻了。
而是他们的认知,已经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地方,螺蛳壳中做道场,也不是不可以,可到底地方狭窄,能有多大的出息。
正如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一样。
整个朝廷的官职就那么多,谁都想要去捞一把,过一过官瘾。
那么后来者能够做的,用皇上的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不干掉老一辈的官员,年轻人怎么上位?
而有什么办法是比株连九族,更加快速腾出位置的?
可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耗在了做官上面,至于如何治理民生,那都是想方设法的如何去收税。
高弘图是看过某些内参的。
上面有一些消息离谱的让他都感到脸红,一个小县城的税收,居然能够收到几百年之后。
而且还有人交了。
是百姓太愚昧了,还是百姓们太有钱了,根本就不在乎?
在思考过后,只能说百姓们是无法反抗而已。
若是再有大泽乡的那种一声吼。
西安府的那一次匪贼波及的范围,就是一个很真实的例子。
当年皇上要是去的迟了,后果会怎样,还真就不好判断了。
要知道,大明的聪明人,也在事后,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推算那次造反无法收拾之后会发生什么。
知道的人都知道。
只是不会轻易的说出来。
不知道的人,也不是无知,不过是很幸福的不用担惊受怕。
内有天灾人祸,外有建奴和蒙古人虎视眈眈。
不过现在不用了,天灾还在,人祸却已经消失了,而大明也正在渐渐的恢复期了民生。
外面的蒙古人已经无力在产生更大的部落了。
皇太极也是一退再退,放弃了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沈阳。
“皇上总是考虑的很远,这一点少有人及啊。”
李长庚也是刚刚在高弘图的点拨下,捅破了自己心中的一张窗户纸,不知他不够聪明,而是身在局中,根本就没有多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