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洪武年间小神医

第五百二十七章:剿贼(3/5)

目录

看上去似乎要比传统科举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要多,但仔细算下来,比传统科举要好很多。

传统科举,基本上是三年一考。

也就是说,考生每三年才有一次机会。

这次考不上,就只能等下次了,就只能再等三年。

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少年登科之人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能考中进士的人,哪一个不是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而且,传统科举,读书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限制。

你读书三四年能考上,那你就只用读三四年的书,你读书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能考上,那你就要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

换算下来,在时间成本上,陈松所创立的这个制度要优于科举。

参加科举是有身份要求的,必须是良家子,至于那些贱籍匠户商户,根本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陈松创立的这个制度,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只要你是大明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只要愿意,都能够进行学习。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这样一来,范围面就要比传统科举广得多。

这种区别还不是陈松故意要这样整,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派所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儒家理学看上去更像是工具一样,主要是一个敲门砖,是参加科举的一个工具,朝廷所需要的官员有限,所以就会卡人数。

但新学不一样,如果想要让大明进行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就需要海量的人才,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由大量的人才堆积而成的,可不是嘴皮子动动就能行。

所以陈松不得不降低入学标准,招收大量的学生,以此来维持住基本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陈松一夜未睡,第二天下午,终于将奏折交了上去。

朱元璋在第一时间就将陈松的奏折拿了出来,上面的很多理念,朱元璋看的不是很懂,于是就将自己的大孙找了过来。

朱雄英跟着陈松学习了这么多年,自然对陈松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朱雄英站在朱元璋的身旁,朱元璋看着奏折上面的那些内容,时不时向朱雄英询问。

恰逢此时,朱标带着几份地方送上来的奏折进入了御书房。

他看着正在忙碌的爷孙两人,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朱元璋旁边的桌子上,就静静的站在一边看着。

朱元璋看得非常入神,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朱标的到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俺明白了!”

听着朱雄英的讲解,朱元璋终于明白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第四天灾:我靠玩家制霸星域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天魔,重生日本当和尚 诸天争道录 我从亮剑开始崛起 炮灰之王 汉灵昭烈 从木叶开始的旁白系统 开局签到混沌不灭体 法师无惧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