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宫斗不如造反(二十一)(2/5)
且说冯寿,走出甘露殿,顺着宫道慢慢走出皇宫。
路过某处宫殿的时候,他忍不住驻足眺望。
这里是何太后的居所,听说这位退出前朝后,跟几个女侍中、女尚书捣鼓了一个什么“博文馆”。
说是要整理皇家的藏书,并发出重金悬赏,征集民间的藏书。
另外,何太后还招募了一些世家、勋贵人家善于读书的孩子入博文馆。
读读书,抄录抄录藏书,学习、归纳一下历朝历代的礼仪,似乎很是繁忙的样子。
朝中的大佬们,本就担心何太后不甘心放权,还会跟皇帝或是权臣们争权夺利。
这会儿见何太后没有继续掺和朝政,而是弄了个“新衙门”。
虽然博文馆什么的,似乎也有些权利,但到底是新开辟出来的。
跟朝臣们固有的势力范围并不冲突。
而且吧,说句太过功利的话,多了一个“衙门”,勋贵、世家们也多一个让自家孩子“门荫”的官职。
是的,官职!
博文馆也是有属官的正经官署!
有馆主,有学士,有校书郎,有令史……品阶或许不高,但胜在清贵。
博文馆的属官,非常对世家的胃口。
就是一些武勋人家,也想把家里只会舞刀弄枪的孩子送去博文馆,熏陶熏陶,兴许就真能沾点儿文气儿呢。
所以,何太后成立的博文馆,朝中虽然有些非议,但三大辅臣、政事堂的大佬们都没有太过阻止。
而何太后选拔的第一任馆主,不是别人,恰是王诗玖的六叔,也就是王源的小儿子。
这位王六郎,算得上京中的名士。
出身顶级世家,允文允武,博学多才,却无心仕途。
年少时,就一人一剑行走天下,名曰“游学”,实则闯荡天下。
而他的才名,也跟随他的脚步,从北传到南,从东传到西。
待到他过了而立之年,重新回到京城,他已经是海内知名的名士。
他本身的才名,已经压过了他的世家子身份。
他俨然就是读书人追逐的目标,是清流文人的偶像。
何太后能够把他请出山,来担任博文馆的馆主,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当然,王诗玖从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大名士没有娶亲,无儿无女,他最疼爱十九娘这个侄女儿。
所以,当王诗玖跑到他跟前,诉说自己的政治抱负,讲明博文馆的意义后,王六郎便答应了。
王六郎名气大,世人们只记得他是名士,几乎忘了他是琅琊王氏子。
但,朝中的老狐狸们却不会忘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