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3/5)
无数日夜的苦心焦思之后,有人写出了明夷待访录,提出了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上古之时,人们因为私心,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没人去做,危害大家利益的坏事,又没人敢挺身而出……直到上古贤君出世,不计个人得失,兴利除弊,以千百倍的勤劳,治理百姓,才有了三代之治。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三代之后的君主,把天下视作私产,尽占天下之利,把天下人当做客,自己当做主,一个人当皇帝还不够,还要传之子子孙孙,敲剥天下人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这还是真正的为君之道吗?
这是在大明灭亡之后,一些遗民从血泪当中总结出来的教训。
试问真正的为君之道是什么?
天下该如何治理?
穷极大明一朝,或许都没有人想明白,大明之后的三百年,怕是更没有人敢想了。
面对这个巨大的难题,张希孟抢在大明立国之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未来的君王虽然秉承天命,而天命既是人心,人心既是土地。
天下之田亩土地并非天子私产,而是受之于天,分之于民。
未来的天下,核心就在于公平!
使耕者有其田。
使人人免于饥寒。
相比于礼运大同,张希孟不但憧憬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还给了这个世界一个最坚实的根基!
均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