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贾鲁河(4/5)
贾鲁沉吟道:“淮西均田,是给了免赋的口粮田和桑麻田,到了江南,桑麻田就要加倍纳税。西南的分田,又保留了姑娘田……由此可见,虽然是均田,但天下之大,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分得妥帖公道,能让人心服口服就好。”
贾鲁的话很对张希孟的口味,他笑着拿出了自己撰写的中原分田方略。
很有趣的一点,张希孟开宗明义,就解释了中原不能按照东南均田的道理所在。
由于连年战乱,青壮大量流失,百姓十不存一。
不少地方只剩下老弱妇孺,一个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甚至还有不少残疾人。
没有牲畜,没有农具,没有种子……百姓处于绝对的一穷二白的情况。
就算把土地分了,又能怎么样呢?
单纯的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又要多少年?
张希孟认为,均田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即人口相对稠密,土地分配不公,且以农户为主,基本上掌握耕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均田。
但是很显然,历经十年战乱之苦的中原之地,连这些基本条件都没有。
这时候就必须调整策略……借助之前的民兵,弓箭社……要把每个村子的百姓,全都组织起来。
不分男女老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一次的授田,依旧按照人头算,但是可以放宽上限,个别地方,每个人可以拿到一百亩,甚至二百亩。
但是这些土地暂时不分给百姓个人,而是以村社为单位,进行耕种。
所获收获,七成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另外三成拿出来,给贡献最大的壮劳力。暂定五年期限,给中原百姓恢复民生,待到大部分村社百姓,可以凭着家庭完成耕种,再进行分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