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2/5)
没错,这不就是当初在杭州,要给完颜构立跪像的时候,那些人说的吗!
他们讲的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宋史就是这么修的,如果不出意外,元史当然也要这么修。
张希孟出现的,不出意外还是出意外了。
他好些年前,就通过划分历史,解读史册的方式,把朱元章这个皇帝,同宋元的同行区分开了。
大明立国,采用了万民拥护,而不是天命所归。
再有天命即人心的观点广泛传播,又有民本为基。
多年来,张希孟的努力,一点点的改变,一个个新的观点,不断的润物细无声……到了今天,似乎全都有了用处。
铺垫够了,水到渠成。
“华夏衰败,赵宋亡国……罪在士人!君不正,臣不贤。虽然不乏为民请命的好官,也不乏一心为国的勐士,但是大宋君臣,总体上抱残守缺,昏聩无能,自私自利,只知道安享荣华,没有进取之心,也没有苍生之念!才导致了靖康之耻,崖山之祸。”张希孟在听完了大家的讨论之后,总结道:“以此作为修史主线,诸位有什么意见?”
“没有!”宋廉率先答应,他跟着张希孟这么多年,钻研张希孟的文章,跟他聊过多少次,今天的情况,他半点都不意外。
彷佛理所当然,就该这样!
刘伯温、高启、钱唐等人,大约也都是这个意思。
反正他们早就经过了三观重塑,此刻是欣然接受。
倒是吴伯宗,他沉吟道:“赵宋养士三百年,到底还是有文丞相一般的忠臣,似乎不该悉数推翻!”
不用张希孟说话,高启就笑道:“赵宋养士,用什么养士?不还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说到底是百姓供养士人,而文丞相等忠臣,也是为国为民,并非为了赵宋一家!这是我的看法!”
吴伯宗脸色微红,连忙点头,“心悦诚服。”
张希孟又道:“确实,刚刚我说了,大宋之亡,在于士人,在于赵宋天子无能……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书写史册,弘扬英雄,痛斥奸邪……我们要让读史之人,看到英雄,看到希望。所以在贬斥赵宋士人天子之外,还要颂扬忠臣义士,如岳飞,文天祥,都是值得大书特书,可歌可泣的豪杰!但是希望大家伙在修书之时,要明白一件事,岳飞和文天祥一般的忠臣良将,都是受到赵宋君臣猜忌排挤的。好人是没法立足朝堂的,所谓众正盈朝,其实是奸佞遍地。我们的笔,要放在少数忠臣良将身上,要放在百姓的身上,大家伙可听明白了?”
众人齐齐答应,方向也有了,张希孟这些年的文章,种种观点,正好拿来修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