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红色的丝带(2/5)
“值得吗?”
“当然值得。”对航天知识不怎么了解的吴恒听到同伴不自觉的叩问,倒是斩钉截铁的轻声回答道:“战场上军队要尽可能的将战死之人的尸身拖回战壕,哪怕冒着死亡的风险,还有时隔数十年也要迎回尸骨是为了什么?
这是做给活人看的。”
有些事情不是只为了当事人,或者只为了死人,有些事情是要做给还活着的人看的。
是给其他航天员看的,是给从事航天事业的人看的,是给还活着的所有人看的。
人类的价值,人类的高尚,以及人们对于国家、对于人类社会的信念,这些是无价的,不是什么电车难题这种羊谬能概括的。
何况男主角本人已经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某种象征了。
营救计划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过了阿波罗计划,也超过了电影中的荧惑计划,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
这场营救行动是能载入史册的,无论最终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剧情并没有让吴恒吃惊,套路并不新鲜,当然并不意味着没有惊喜。
这种借用引力弹弓的救援方桉确实是新颖的,吴恒不是专业人士,但他在不明觉厉中也觉得很靠谱。
更让他惊喜的则是电影结构的互文,由将男主角落下火星的祝融号船员亲自营救回男主角。
这种故事结构圆满且完整,这种既精巧又大气的呼应是如此的自然又扣人心弦。
没有一丝刻意,浑然天成。
给他的惊喜比男主角挖出二十年前的天问一号,借此与地球建立了联系还要更胜一筹。
与《地心引力》中天宫——国际空间站——天宫二号的剧情一样精妙。
有种天意如此的震撼。
如果最后是he的话,没有比这更圆满的结局了。
大银幕上,尽管有激烈的争论和思辩,但随着祝融号五位航天员一致同意的消息传来,这个异想天开又风险极大的计划正是开始执行。
因为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虽然没有了长征九号,但为地球空间站服务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有现成的备份,这款服役了将近三十年的运载火箭技术极其成熟,安全发射记录比长征九号要高。
这艘大型火箭足以给在高轨道高速度掠过地球的祝融号运送补给物资。
而雷嘉音则在地球上汇聚了无数最聪明最富经验的大脑们的指挥下开始了对漫游车的大改造。
按照漫游车的太阳能充电效率,电量、行程和速度,还有到达目的地后要对升空火箭也进行大改造,因此至少需要在祝融号掠过火星那一刻提前一百个地球日出发,才能耗费50天跨越3200公里,赶到目的地,然后再花40天对火箭进行改造。
也就是雷嘉音要在离开栖息舱的情况下,存活100个地球日。
改造后的漫游车必须要带上“三大件”,大气调节器、氧合器,还有水循环装置。这三大件都只能在正常气压下工作,但漫游车内的空间显然不够。而且,这三大件需要一刻不停地工作。
此外,漫游车还需要装下雷嘉音所需的所有的食品、水、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额外的电池、工具、备用零件。
当然,还有天问一号,作为唯一的通讯途径,天问一号得骑在漫游车车顶上。
两辆漫游车一辆用来驾驶,另一辆当载货拖车。
在集结了地球和火星上最聪明的大脑下,让观众大开眼界的漫游车改造圆满完成。
在第448个地球日那一天,雷嘉音开着漫游车,后面拖挂着另一辆漫游车,外部包裹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车顶还绑着20多年前来到火星的天问一号,驶离了栖息舱,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另一个星球上的“自驾旅行”。
在此之前,地球那边,祝融号马上要高速绕过地球,长征五号准备发射补给物资,执行理论上可行,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在如此高速的情况下的对接。
指令长吴越找来了全体成员进行秘密会议,没有任何记录,没有任何音视频录制,地球也主动断开了一段时间的信号。
而这次让影院内观众们迷惑的会议却引发了再一次的哗然。
原来这是指令长吴越传达航天局的绝密安排。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