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1/5)
“为国立言?”
“顾锦年有这么大的本事?”
“嘶,我没有听错吧?顾锦年居然要为国立言?”
“古今往来,为自身立言者常见,为国立言?这是要做什么?”
“为自身立言者,为圣人也,为国之立言者,为圣贤也。”
随着顾锦年的声音响起,无数人震撼不已。
如若今日是顾锦年立言,说些什么激昂热血之言,他们绝对不会说什么,也不会有如此震撼,可顾锦年现在要做的事情。
是要为国家立言。
这是什么概念?
满朝文武都不敢为国家立言,天下这么多读书人,德高望重者也不少吧?
谁敢说为国家立言?自己都没有立言,还为国家立言?
可顾锦年就敢。
不但敢,而且还凝聚出如此可怕的异象。
大夏书院,苏文景望着这一切,眼神当中满是震撼。
前些日子,他知道顾锦年因为和亲之事,产生了心结。
所以他才会亲自去找一趟顾锦年。
希望能让顾锦年走出困境,只是在他看来,顾锦年这个心结太深了,想要解开需要一定的时间。
却不曾想到,顾锦年没有选择解开心结,而是打破规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他无法想象的。
面对和亲,这件事情苏文景都没有半点办法,他也认为和亲不妥,可他找不到办法去解决这件事情。
只能保持沉默。
身份越高,地位越高,所思考的事情就越多,一时的热血,一时的意气,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尤其是自己也已经不是少年了。
可顾锦年做到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他打破了规矩。
宰相府内。
听着顾锦年的声音,李善陷入了沉默。
今日,顾锦年为国立言,如若成功,将会给朝堂带来巨大的变化。
这个人若是再入朝堂,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他沉默,心中盘算无数事情。
可此时此刻。
大夏京都。
所有人痴痴呆呆地看向顾锦年。
北门出口。
出嫁队伍已经不敲锣打鼓,热闹景象瞬间全无。
两旁百姓在高楼之处,痴痴呆呆地看着这一切。
大夏王朝,这次和亲,让他们感到压抑,感到愤怒。
区区匈奴人,娶大夏公主为妻,这本身就是丢人现眼的事情。
但很多百姓其实心里知道,朝廷既然这样选择,必然有朝廷的想法。
他们这种平民百姓也没什么好说的,议论两句,谩骂两句也就算了,而后顾锦年作千古名词,再削匈奴国国运,这让他们无比的激动。
以为大夏要开战了。
可没想到的是,匈奴国居然借此机会,借题发挥,不但要求更换一位真正的公主。
更是要娶两个公主离开。
这是奇耻大辱。
真正的奇耻大辱。
只是朝廷答应了,有很多消息散开,百姓们也知道,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纷纷插手。
这让他们感到气愤,但更多的还是无奈。
公主出嫁,为的是友好发展。
但这何尝又不是给人一种,送女人和亲呢?
大夏王朝所面临的困境就在这里,永盛大帝知道,若和亲,百姓不答应,必然民怨四起,大夏子民都会怪罪他,认为他和亲丢人。
可如若不和亲,边境骚乱,百姓提心吊胆,住在京城的百姓,感受不到那种恐慌。
可住在边境的百姓却知道,这有多恐怖,每到深夜,听到有马蹄声就吓得浑身发抖,全村人不敢睡好一个安稳觉。
就怕匈奴来人,铁骑横扫,烧杀抢掠。
所以为了百姓,永盛大帝宁可背负骂名,可若问他心中甘不甘心,他自然也是不甘心的。
只是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办法。
而眼下。
顾锦年的出现,打破了一切僵局。
礼部尚书杨开望着这一切。
那远处,顾锦年光芒万丈,他看似喝醉酒了,可却给人一种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
宣纸飘动。
顾锦年持笔,方才的声音震耳发聩。
“吾名顾锦年,今日于京都北门,为大夏立下国言。”
“以此文章,扬我大夏国威,凝我大夏国魂,塑我大夏国骨。”
“此文,上敬天地,下敬九幽,尊古今往来,一切先贤。”
声音在耳边久久不能消失。
传遍京都每个人耳中。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出嫁队伍都已经启动了,顾锦年却还想着力挽狂澜,改变和亲之事,这让杨开不知道该说什么。
可他也不想阻止,他想看看,顾锦年要为大夏王朝,立下何等国言。
出嫁队伍当中。
齐齐木脸色阴沉无比,到了这一刻,顾锦年竟然还出来搅局,公主他都要娶走了。
顾锦年为何还要来搅局?
他心中有滔天怒火,可这怒火他宣泄不出。
至于一旁的木哈尔,却脸色难看。
他眼中是无奈,也充满着好奇,好奇顾锦年要做什么。
而且,他彻底明白进京时,杨开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不要招惹顾锦年。
他有些后悔了,后悔没有拦住齐齐木,倘若不招惹顾锦年,就不会弄成现在这个局面。
匈奴国第二次被削国运。
顾锦年现在为国立言。
倘若当真立下国言,大夏国运将会增强,敌人变强,就是自己变弱啊。
出嫁队伍面前。
感受到众人目光,顾锦年心如止水。
他今日所言,既是为大夏所言,也是为自己心中不平所言。
一个国家。
即便遇到任何问题,也绝对不能以和亲来解决。
这并非是意气之争,而是国运之争。
大夏王朝,不需要和亲,也不需要靠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
和亲的好处,是边境太平。
然而这几日的思考,顾锦年找到了打破规矩的点。
天命之争。
塑造国魂,铸大夏国骨。
宣纸面前。
顾锦年深吸一口气,随后提起毛笔,不过他没有落笔,而是高声而出。
“大夏为东荒中原,自十国而起,上承大乾,下开盛世,太祖立国,救苍生万民于水火之中。”
“大夏之魂,不可磨灭。”
“边境之耻,不可忘却。”
“今日,吾提笔,望大夏太祖,望十国君主,望大乾英魂,显于此世,铸我中原之魂。”
“大夏国言。”
“不和亲!”
顾锦年出声,他没有去夸赞大夏王朝,而是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无数年前,有一个大乾王朝。
几千年前,这里十国争霸。
七十多年前,太祖出世,一介布衣,横扫十国,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而今,大夏王朝,居然要以和亲来换取太平?
这岂不是耻辱?
国有国骨,为上国。
人有傲骨,为君子
何为不和亲?
堂堂大国,上国之上,岂能靠女子和亲来平息战乱?
顾锦年动笔,洋洋洒洒,书写文章,和亲者为弱国,强国无需和亲。
以此塑骨。
当这三个字出现,这一刻,大夏皇宫,祖庙当中,一束光芒冲天而起,整个祖庙震颤。
无数人将目光看去。
这一刻,即便是永盛大帝也坐不住了,他露出惊愕之色,望着祖庙。
此时,祖庙上空,光芒璀璨,夺目不已,是一道人影。
一个身穿布衣的天子。
大夏太祖。
布衣天子。
没有奢华的龙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目光,一切都显得很平凡,可就是这般的极致平凡,却拯救了一个国家。
平推了十个国家。
这便是大夏太祖。
开元大帝。
“儿臣,拜见父皇。”
这一刻,皇宫当中,永盛大帝直接跪了下来,朝着自己父亲拜去。
皇帝一跪,皇宫内所有人立刻跪下,臣子也好,妃子也罢,太监侍女,全部跪下,不敢直视这位太祖。
顾锦年简简单单三个字,将大夏太祖召唤而出,这等伟力,也唯独儒道才能做到。
随着大夏太祖的出现,京都百姓,也纷纷跪拜下来,没有人不尊重这位太祖。
大夏没有跪拜礼。
可面对这位皇帝,人们是由心的跪下,因为这位皇帝,他爱民如子,他是真正将百姓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