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朕(5/5)
过去崇祯那套内阁票拟的程序完全打乱了。
内阁虽已经正式在六部之上,但朱以海的权威空前的大,尤其是内阁首辅的权力现在也大降。
原来内阁首辅之所以权重,是因为内阁议事时,首辅是有专拟之权的,就是讨论归讨论,但最后如何决策,首辅说了算,完全可以不理会你们,他的意见才是最终决策。
虽然票拟也有被改票或驳回的可能,但这专拟权保证了首辅能力压其它辅臣。
而到朱以海眼下,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就是内阁首辅主持内阁会议,是主持人,但是票拟的意见得是内阁共同决议的,首辅只是个主持人。
甚至票拟的内容既要公开,而且要由次辅来提集体审核,并且还形成了分部拟票的这么一个方式。
就是首辅主持,次辅笔录,另外六部事务,由六位大学士分别负责一部事务,由他具体先拟出意见,然后其余大学士则在后署名,若有不同意见,也写在后面。
最后再拿到内阁会议上来讨论,首辅主持、次辅记录,最后审核通过后,再由次辅出正式票拟,首辅审核署名,然后上呈。
这套东西,其实类似于唐代时中书省的五花判事。
首辅和次辅确实要比其它辅臣地位高,但跟之前首辅那种完全能够独揽大权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六位阁臣五花判事,分曹拟票,相当于是草拟,然后在内阁会议上正式讨论,通过后次辅润出正稿,最后首辅再审核署名通过。
首辅次辅不直接分管哪一部,而是抓总,但一众内阁成员的权力也不是相差太大。
当然,因为如今朱以海长期在外,好多事情都不需要经过内阁商议决策,而是由朱以海这边直接做指示下命令,然后内阁接到皇帝的指示后,再按皇帝的口吻草拟文件旨意。
真正能跟皇帝决策商议的,反而是能进御前会议的这些人,而这些人并不是每个都是内阁成员,仅只有两人是大学士,其余的如虞大复是通政使、陈潜夫是大理寺卿,甚至有好几位武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