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注音法(1/5)
印刷官文的初衷,是让消息迅速地传遍自己的控制区域,而且将解释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可如果印刷了这么多官文,但百姓认不出字,还是得让士人来帮他们解读,那么先前印刷的努力就白费了。
只是普及识字这种事情,花的力气恐怕并不少。
先前桓景在白云坞,所有识字者、甚至包括士人妇女,都被征用来教新军士兵识字。后来又让老兵带新兵。即便如此,在两年之内,识字者亦不过新军内部而已。而今日若要在一州全境普及基本的识字,不用速成的办法是不行的。
若是按原时空小学教材的做法,自然是先引入拼音,然后abcd一顿教完,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可惜在这个时代,音韵和原时空有所区别,当时汉语远不止四个声调,故而现代拼音显然需要做一番改造才能被大众所认可。
更重要的是,拼音没有权威支撑,教书的士人更加不会认可这种鬼画符,所以光是在潜在的老师中普及这一套方法,就得费挺大工夫。
不过,在这个时代,也并非全无注音的办法,那就是所谓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一个字的声母去和另一个字的韵母组合。比如风字,是“房声切”,也就是房字的声母f和声字的韵母eng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被发明,但一直只是在士族范围内流传,并未广泛用于大众。原因很简单,若要用反切法,就必须至少有一定的识字量。
士族的子弟可以靠填鸭式的童蒙教育,将常见字灌进脑中,之后再用反切法识字。可是普通百姓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就根本没法使用反切法。比如如果要认风字,就必须先认识房字和声字,这就很难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