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毛文龙的支持(4/5)
除了对朝廷的戒备防范,毛文龙坚持以皮岛为本部,其中还涉及到东江移镇的问题。
天启六年,宁远大捷后,携战胜后金之威信,袁崇焕向朝廷提出西移东江镇的计划。
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移镇辽西沿海后“水可泛棹三岔,陆可扬鞭四卫,朝廷折片纸呼之跂可得也”,远比在东江得力。
他的主张得到了朝中不少文官的支持,包括孙承宗、茅元仪等人,都认为东江兵移镇盖州,左右夹攻才是出路。
这不是独出心裁,而是仿效明初收复辽东的策略。当时,马云、叶旺先据盖州,明军主力由冯胜率领渡三岔河,一举扫平纳哈出势力。
但毛文龙对此却并不认同,在给天启帝的奏疏中,毛文龙认为:“兵事首论人心,次论地势。以人心论:宁远辽兵少,西兵多;东江则海外孤悬,无可退避,尽用命之人心。”
“以地势论,宁远至辽阳,俱系宽平坦途,无险要含藏,难以出奇攻袭;东江则山险可以设疑,出奇可以制胜。接济虽难,战守则得,进剿恢复,终是东江事半功倍也。”
当时,天启帝对毛文龙的奏疏后深表赞同,乃公开降旨道:“疏说地势人心极明,不必移驻。”
但现在的形势又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是东江镇失去了朝鲜的铁山等基地。本来渡江就可径袭镇江等地,现在以水师载兵登陆袭扰,却是困难重重。
所以,毛文龙担心朝廷旧事重提,就一定要把本部设在皮岛。
而收复金州能得到大量的土地,以弥补丢失铁山屯田的影响,更是能降低对朝廷依赖的有效办法。
郭大靖终于明白毛文龙为何不愿坐镇金州,却又支持他收复金州了。
升为参将,在职衔上便是最高的,李维鸾等人都要听从郭大靖的号令指挥。这也是必须,没有统一指挥,各军如何协同齐心作战?
但在收复金州的作战中,毛文龙很可能亲自前去坐镇指挥,或者是派陈继盛。直到作战成功,才会让郭大靖继续在金州主持。
这当然是激励,但即便没有晋升,郭大靖也会全力以赴。
在船舱中,郭大靖一人挑灯在观看地图。这已经是经过完善的金州地图,作战计划已经比较细致,但他还不满意,推敲着每个细节。
………………..
旅顺堡。
自从郭大靖送来一百枝重火枪,并派来教练,李维鸾便挑选出上千精锐,开始了紧张忙碌的训练。
在郭大靖的书信中,他明年将为旅顺堡驻军五百枝重火枪。考虑到作战时的伤亡,希望李维鸾这边能留出替换的兵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