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半道遇上竹叶青(4/5)
穿着各异、语言不通。
寮挝县境内,可以说的上是“十里同乡不同音”:哪怕只是翻过一座山,临近寨子里别人说的话,都有可能听不懂。
因此在这家综合门市里面,售货员和顾客之间,得靠比比画画、你吼几句,他再嚷嚷几声来交流。
看那架势,
这哪是在买卖东西啊,纯粹就是在吵架、在怄气一般!
看他们要做成一笔小买卖,着实得费老大的劲儿了...
由于事关正册上的东西,很多山民们都闹不明。
以至于很多时候,营业员要想给他们解释清楚,往往都是一件非常耗神、耗力的巨大工程。
比如说:
为什么扯上1米布,给光给钱还不行?
为什么,还得给什么布票?!
至于什么是布票...好多山民根本就不认识字儿,他们分不清楚,那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所以,
刚才罗旋在进门市之前,曾经在门口,看见几个人在那里摆摊,卖各种各样的东西。
据说那些人,都是懂得供销社运作体制的人。
他们会先去乡下,把布票、糖票、工业券什么的,都预先收到手。
然后从供销社里,把东西买出来。
接着就在供销社的门口,加一点价,当场摆摊售卖。
他们的顾客群体,就是那些从深山老林里出来买东西、但又搞不清楚供销社的门市上,有些什么规定的山民们。
这种现象在内地,是绝对看不到的。
不要说供销社不依他们。
光一条“投机倒把”,都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有鉴于山里面的群众,不懂得各种规章制度。
当地的供销社,其实也是开动了脑筋、想了不少的法子。
去尽可能的,满足乡下社员们的各种需求。
据说在勐肋公社境内,
供销社还会组织职工,挑着担子,到各个山寨去下乡卖东西。
这件事情,还曾经上过报纸。
叫做“肩膀上的流动供销社”。
报纸上说,
这些供销社职工为了满足广大山区群众,越来越旺盛的商品购买需求,干部职工们勇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的肩膀,一头挑起了山村群众们的希望;
另一头,则担起了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们的服务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