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没车(3/5)
俩人到了学校之后,却傻眼了,班里只剩下一半同学,一问之下,才明白,能跑出去的全都跑出去了。
拍广告的、拍电影的、拍电视剧的,有的甚至托关系进了话剧院、电视台实习,似乎唯恐毕业找不到活儿干。
徐容跟小张同学一合计,还是没立刻回家过没羞没臊的日子,毕竟来日方长,他们眼下都有比要紧更紧要的事情做。
小张同学投入了考研复习当中,一副今年必然高中的架势,
徐容则正式翻开了剧本,一个讲述80后新式婚恋观的故事。
他并没有立刻着手为人物作传,还是跟往常一般,先浏览一遍剧本,然后记录第一印象。
一种相当不理性,也不完全靠谱的方法,但是在他多次尝试之后,他发现重视第一印象真的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
因为第一印象过程中包含着第一次的激情和新鲜感,即使后续反复阅读、推敲以及与编剧、导演讨论,都是理性回归之后的分析,那个时候,如果涉及到推翻之前的角色设计,他会变得极为谨慎。
第一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贴近观众的第一观感。
这是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换来的,一个周或者十天做一次小总结,一部戏做一次大总结,在从业整年的时间节点上,再以当下的眼光回望拍戏以来的种种经历、感悟,查漏补缺乃至纠偏。
因为随着把楼盖的越来越高,才能更加敏锐的察觉基础的坚实与否,得益于周围的几位良师益友,他虽然在一些小细节上出过岔子,但是整体的骨架上,并没有发生偏差。
等角色分析完成,做好了传,也就是心象建立的过程,他会尽可能的去体验生活,在体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着手进行小品尝试。
小张同学和她妈在后两个过程中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可惜她爸还没退休,不然体验效果上应当会更加完美。
不过把剧本过完一遍,记录下第一印象,徐容心中隐隐生出了个疯狂的念头。
山不过来我过去!
反正大四了,也没什么要学的,到时候就死皮赖脸在鞍山住俩月。
这是人物塑造的完整过程,也是笨方法,稍微普遍一点的,是反复读剧本,在关键处贴上标签、写上备注,实施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比较考验演员的基本功、技术储备、表达力、逻辑能力、生活阅历等等。
还有另外一种演员,在开拍的前一天开始看剧本,而且还不一气儿读完,而是第二天拍哪几场,就读哪几场的词。
极为考验天赋和运气的一种做法,类似于某个中医准备去给一个感冒咳嗽的病人看病,在诊脉的同时,悄摸的打抽屉里摸出了还未拆封的《景岳全书》或者《医宗金鉴》,查查邪正交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而后选出一段照背一通,再摸出崭新的《千金方》,从中挑一个方子,直接抄下来。
照方抓药!
若是运气好了,病人的病兴许真的就能给治好了。
演员和中医是性质高度类似的职业,因为于外行而言,两者分别作为基础的情绪体验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一种不可证伪的理论。
两者又都不否认天赋的巨大作用,但技术类的职业,光有天赋是不够的,天赋的高下之分,大致相当于是有人用地黄就是用地黄,而有的人则用成了“张熟地”。
徐容放下了笔,揉着眉心,不知第多少次地感叹道:“唉,干演员这行,少个爹妈真是麻烦啊。”
眼下刚开学,图书馆里人不多,听到徐容的感慨,小张同学转起头,刚才她没在意徐容说什么,可是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又给想起来了,她脑袋凑近了点,试探着问道:“徐老师,那要不,你喊我一声妈,看我敢不敢答应?”
徐容哭笑不得地瞧着她,道:“小张,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跳,是不是皮痒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