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再见千古(3/5)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假设咱们这部电影很受观众喜欢,到时候全国发行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呕吼!
”
底下一片欢呼,这事儿要是真做成了,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影史留名的一件事。
不过希望不大,年代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加上地域影响等各方面因素,难度挺大。
但大家都相信这是个好本子,特别是杨利民,还指望着这个赚波正面的名气呢。
于是在九月十号这一条,第一份拷贝出来,王楠两人就拉着他往中nan海奔。
“小杨啊,压力山大啊!”
“您压力大拍自己腿呀!”
“唉,这不是紧张吗?”
还是熟悉的地方,还是那几位熟悉的领导,多数是主管文化的,少数几个来自高层。
“他老人家怎么也来了?”
“你不知道?当初就是这位拍板要拍的。”
“是吗?”
对方这么一说,杨利民也感受到了压力。
眼前的领导之前也见过,当得起千古二字,人身上最不显眼是一个标签,是我国成立以来,第一届的外交方面的大人物....
“进度很快,我都以为你们赶不上这次的国庆庆典,希望在保持进度的情况下,不要失了质量。”
“您放心,对质量方面,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李定军亲自与人展开交涉,领导对文艺和文化的事情,也是很热衷的。
他去年还亲自到南方去,见了当地的民族曲艺团,做出指导和交流相关经验。
闲话少谈,且说几位落座后,一切准备就绪,放映员就绪,拷贝也到了手中。
胶片放入机器里,整个会场慢慢变暗,紧跟着声音响起,画面也出现在白幕之上。
“是彩色的?挺新奇。”
领导点点头,第一印象还挺不错。
国内电影市场发展落后,六十年代西方的影视技术早就已经更迭了好几代,我们却还在应能看到“色彩”而好奇。
自己家里第一部出产的彩色故事片来自上影,北方还是多黑白。
一是经费的问题,二一个也是创新受到局限。
“《前夜》敢于大胆的尝试,我认为是很不错的,值得推广和鼓励。”
“这都是领导信任,同志们努力的结果,不敢当不敢当。”
李定军脸上笑开了花,这电影都还没开场呢,就收到了好评,他心里怎么可能不美。
但归根结底,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看剧情。
《前夜》的本子是好的,也有话剧在前,但依旧压力山大。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