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大清也要练火铳兵?(2/5)
“此火铳名曰自生火铳,乃是闽王军骑兵所装备,闽王军步卒的装备亦是以火铳为主,不过是长铳,目前尚未缴获实物,奴才也只是在聊城城下目睹一二。
短铳便携,因而装备骑兵。长铳虽然笨重,但威力更强,射的也更远,据奴才观察,少量的闽王军已经装备了长管的自生火铳。”
多尔衮接过孔有德手中的火铳,皱眉问道:“此火铳较之我大清之角弓如何?”
“弓与火器不可一概而论,奴才多方打探得知闽王从发迹至今仅有两年。两年内他就能训练出七八千能和八旗劲旅匹敌的强军,皆得益于此火铳。
一个精锐的八旗战兵要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方能练得,而一个精锐的火铳兵,只需一年半载便可练得。”孔有德浅尝则止,没有进一步深入地说下去。
以多尔衮之聪明,能明白他这番话的意思。
多尔衮脸部的肌肉微微抽搐,孔有德说到了他的痛处。
八旗兵虽锐不可当,但数量太少了,而且训练成本高昂。他们两三代人蛰伏于黑山白水之间数十年才积攒出了今天的家底。
犀利的火器好用,多尔衮当然明白,他死去的皇兄皇太极也明白。
多尔衮对火器的态度和皇太极一致,那就是大力发展火炮,不发展火铳。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火炮铸造难度大,民间很难仿制,而且火炮需要多人协作才能使用。使用火炮的汉军也更方便控制,更何况机动性优异的骑兵天生是笨拙迟缓的炮兵的克星。
因此无论是皇太极还是他多尔衮都不担心孔有德麾下的炮兵回造反。
但火铳就不一样了,火铳是便于携带的单兵武器,要是麾下的汉军手里头有精良的火器,合格的军官,一旦造反,将难以收拾。
“孔有德,你且与本王试试这火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