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闹饷(2/5)
张贵听了更加感激涕零,往日的下属成为自己顶头上司的尴尬,现在己经完全消失不见,他只想好好地抱住王斗的大腿,做出一番事业来。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可惜的是,这种高产作物要移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相应良种,就算找到这些作物。勉强种植上去,产量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大明崇祯年间,杨鹤、洪承畴、张彝宪等人治理陕西时,为了干出成绩,张彝宪曾在陕西当地强制推广红薯与白幕,结果却是闹出了民变。事实上,红薯等高产作物一直到清时的乾隆年间,才在中国北方广泛推广。
王斗估算今后几十年内,那些的高产耐旱作物,自己都不用想了,不过从靖边堡与舜乡堡的经验得知,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与规划,让军民们安心屯种,解决军民们的吃饭问题还不是难事。特别是保安州这个地方资源这么丰富,好好经营,完全可以让保安州成为宣府镇的富饶之地。
王斗后世曾为历史教师,对明末历史,山西,河北等地的地理研究极深,依
幸保安州地理的了解,纹保安州。也就是后世的涿鹿县穴供开垦的耕地面积达五十多万亩,其中大部分还是水浇地。从隆庆年开始,保安州还种起了水稻,人称“千里桑干,唯富涿鹿”。就算其中有几万亩田地被豪强所侵占,余下的田地开垦起来,完全可以解决军民们的耕种需求。
不但如此,保安州境内还有大批的林地草场,高达近两百万亩,为王斗蓄养牛羊马匹了良好的基础,后世涿鹿县的畜牧业也非常达。保安州境内还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以为王斗展军事手工业大批的生产原料。
后世涿鹿县人口有三十三万之多。清末时,也有人口达十万左右。这么多耕地资源,养活三十三万不敢说。养活十万人口还是可以办到的。
看着眼前广阔土地,王斗心头豪情涌起,用两年的时间,养活境内的所有军民,并练出一只五千人的军队,这就是王斗任操守官的远景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一切的阻碍。自己都会以雷霆之势,将其
崇祯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天气更是寒冷,刺骨的寒风不时从厚厚的布帘内吹进来,给屋内带来一些寒意。如事后他手足无措,我等便真正高枕无忧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