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窘迫的军转民企业(4/5)
咱们督察局的调研,可是堂堂正正的,不但有平原市的同志陪同,还有省国资办的领导陪同,公开透明,没有暗箱操作。
万一调查结果对贺竞强不利,刘伟鸿就等于直接与贺竞强对上了,这官司真打起来,刘二少也需要一些“旁证,”以便减轻自己的压力。
这些世家子弟,敢于踏上政坛,就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会议开过,今天一大早,督察局的同志们,便兵分五路,各自奔赴自己的目的地,开始了调研工作。刘伟鸿今天的目的地,就是红星锻造厂。
在平原市近半年内卖掉的十几家国营企业之中,红星锻造厂规模最大,也最有特色。
红星锻造厂,顾名思义,原先是一家军工企业,以前主要是生产锻造装甲车辆的外壳,拥有一千多职工,建于三十多年前,五六十年代,大三线工程的产物,但已处于大三线工程的边缘地带,在同类军工厂中,规模谈不上多大,技术也谈不上多先进,自建成之日起,便有点“鸡肋”之意。
计划经济时代,红星锻造厂是百分之百的铁饭碗,旱涝保收,直属兵器工业部,与地方没有多少瓜葛。但改革开放开始没多久,红星锻造厂就基本没有了军工订单,只能改为生产民用产品。但由军工生产向民用生产转变,当真谈何容易。
大三线建设,当时的主旨思想是防战争,防空袭,大部分工厂都建在偏僻的山区,选址的首要一条,就是在工厂的周边地带,要有利于修建防空阵地。所以很多的工厂,实际上就是建在山沟沟里,两边的山岭,就是构筑防空阵地的天然屏障。
红星锻造厂亦不例外。
这样的工厂,从领导到工人,多年以来,一直都呆在穷乡僻攘,对于外界的接触,少之又少,主要信息来源,基本靠报纸和上级文件上获得。忽然转行,大多数人都顿感茫然,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才好。
此种情形,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困扰着几乎所有军工企业的领导人。据刘伟鸿所知,辽北省著名的一家飞机制造企业,生产歼五歼六战机的主力军工厂,眼下就在生产缝纫机上的零配件。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