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5)
李东阳当先,杨瓒落后半步,一路走进文渊阁。见刘健、谢迁均在值房内,思及李阁老方才所言,更觉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这是要三堂会审?
知道比喻不恰当,却控制不住类似的念头在脑海中翻腾。
暗暗吸一口气,定下心神。杨瓒上前两步,躬身行礼,道:“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刘阁老,见过谢阁老。”
刘健安坐不动,面上看不出喜怒。
谢迁微微颔首,态度有几分亲切。
因杨瓒与谢丕是同年,又同列三鼎甲,彼此的关系算得上不错,谢迁对杨瓒自然有几分“亲切”。
“杨侍读且坐。”
同年,同榜,都是人脉。
谢阁老丰姿俊朗,高情逸态,并非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否则也不会高居内阁,成为庙堂鼎臣。
“三位阁老当前,下官惶恐。”
杨瓒谢过,不敢坐实,只蹭着椅子边。
很快,有书吏敲门,送上热茶。
待值房的门关上,李东阳和谢迁自顾品茶,刘健当先开口,道:“请杨侍读至此,实有事询问,非言辞训诫,无需紧张。”
刘阁老的话不错,奈何表情过于严肃,眉间纹深如沟壑。
杨瓒面上保持平静,手心隐隐冒汗。
在三位阁臣面前,竟比面对弘治帝还要紧张。至于朱厚照……还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阁老相询,下官必知无不言。”
杨瓒再次起身,端正行礼。
见到杨瓒表现,李东阳和谢迁暗中交换眼色,都有几分满意。刘阁老也不免点头。
年纪虽小,心性却是沉稳。坐在文渊阁中,面对三人能方寸不乱,实是难得。先帝知人善用,果然没错。
只不过……
刘健抚过颌下长须,没错过杨瓒瞬间的僵硬,笑意隐入眼底。
论起朝堂经验,同上官奏对,还是嫩了些。
“老夫三人请你前来,实为此篇策论。”
杨瓒抬起头,见刘健自身后架上取下一只木盒,盒中尽是今科进士的文章。其中一篇,即是杨瓒交给谢丕,又经谢丕送至谢阁老手中的农商策论。
“此文甚好。虽有冒进不足之处,却不乏可行之议。”刘健道,“尤以南北粮秣运输最善。”
杨瓒想过多种可能,始终没有想到这种。
李阁老亲往“抓”人,不问金尺,不问牙牌,也不问他在乾清宫中的“无状”,更不问今日天子不上早朝,改上午朝的因由,只问这篇农商策论?
说不通,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抿了抿嘴唇,脑子里缠成线团,额际一阵阵抽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