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改造中亚自然环境(1/5)
虽然节度使到了宋朝,只是一个虚职。但狄青这个节度使,却与晚唐五代的节度使一样,在自己的辖区内,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土皇帝。
宋朝君臣之所以能够答应这个条件,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西域还是那种“胡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走马川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的恶劣至极的不毛之地。
在赵宋皇室的优待下,宋朝文臣连到广东、海南吃荔枝都不愿意,何况是到遥远的西域和中亚?
因此,段宇钟这个“可以将西域和中亚这些新收复的不毛之地,变相地分封出去,将狄青等有功之臣变相地流放出去”的建议,实在是很对宋朝的文臣们胃口,一下子,就获得了极大的支持率。
当然,也不是没有对大宋中心耿耿的文臣们反对这个建议。
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等文臣,就忧虑这样做,会让狄青等武将失去控制们,有可能成为大宋未来的忧患。
历史上,欧阳修虽然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史学家,但却也是当初文臣排挤狄青的急先锋和领袖。
而范仲淹纯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毕竟这种忧虑也很有道理,当年,唐玄宗将天下大部分兵马交给安禄山,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
而五代乱世,拥兵自重的武将造反,并且颠覆朝廷的事情,也发生了不知凡几。
但段宇钟这个建议能够得到采纳,一来西域和中亚离大宋足够远,在文臣们的认知中,那个地方足够荒凉,狄青被分封到那里,应该没有造反的实力。
二来,狄青也五十岁了,不大可能再造反。而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段宇钟和道教的影响。
在这个时空,因为段宇钟的两次穿越,道教已经在赵宋朝野都具有远比历史上更大的影响力,已经渐渐危急儒教一家独大的局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