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贵庶(2/5)
他们也不认为仅凭嘴说就能诛杀薛白,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已派人去联络陈玄礼、王思礼、李承光等大将。此时在做的,只是为了鼓躁声势,逼这些将领下定决心罢了。
“元郎中竟知晓?”
今日则轮到崔禹锡,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证据。整件事最根本的原因,是薛白对世家纳粮的态度引起了他们的愤怒。那么,愤怒者一造谣,不知情者自然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一拥而上。
多年前,正是在这里,杜五郎煽动着一群寒门举子,围攻了崔翘。当时他便领会到,要造出舆论风暴,最重要的不是有理没理,而是把气氛烘托起,把情绪点燃。
“下官叶平,江南西道饶州人。”
崔禹锡又道:“老夫今日,是要向圣人告罪的。天宝七载春闱,老夫的七弟崔翘,时任礼部尚书。诸君想必都记得那年的状元郎正是薛白。崔翘当年便与我说‘薛白心术不正’,他之所以不肯点薛白为状元,便是因他认为当官任职,人品比才能更加重要。”
“伱们以为薛白迎回了圣人?错了,圣人正是被他逼出长安的,还记得那夜突然在兴庆宫上方爆开的烟花吗?!”
叶平肚子里又是咕噜了一声,有些赧然,应道:“下官微末之才,有此际遇,惭愧。”
换作旁的事,这些出身名门、人品素雅的公卿贵胄们自然是不会亲自出面的。可今日不同,一是因为薛白纳了他们的口粮,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二是薛白挟制了圣人,今日他们的举措是救驾。
“吃吧,我的配额比你多些。坐下吃,喝口水……你既有这般际遇,想必很受薛郎重用吧?”
叶平眼睛不由一亮,应道:“见过,最初是薛郎被贬谪时,随常衮去城外送行。后来有了寒门诗社,杜甫也带他来了几次,如今在城头上更是能常常见到他。”
元载只想打听薛白是否安插了新人来盯着他,如闲聊般问道:“寒门诗社?”
“所幸,太子殿下已遣使召抚了安庆绪,安庆绪只有一个要求,斩杀薛白。然而殿下仁义,犹有顾忌,我等当往太极宫,请圣人下旨,诛奸贼、抚叛乱,还大唐安定!”
元载听出那动静不对,亲自出了尚书省,只见皇城十字长街中央,一名老者正坐在马车上说话,周围站着不少官员。
元载回过头,已找不到叶平的身影。如今朝堂上的官员七八成都是门荫,即使是科举入仕者,也多是出自于名门望族,叶平那個小小的寒门庶族混在其中,像是一粒沙,已经被湮没了。
“公辅兄。”
忽有人喊了一声,元载向来人看去,见是李栖筠、李嘉祐二人,遂点了点头。
这两人都是赵郡李氏出身,且与薛白是同年,不久前,元载还见到他们与薛白共事,一副众志成城的样子。
名门出身的有才之士,天生就有一种从容自信的气质,他们官职虽然远不如元载那么高,可彼此来往却能无拘无束,平辈相交。
“你二人也是要去太极宫‘清君侧’?”元载问道,他用了一个相当严重的词,脸上却带着些笑容,中和了那种严厉。
李嘉祐道:“我族中口粮亦被征纳,那边便有我不少叔伯兄弟。可诛了薛白,叛军便会投降,我不信。”
李栖筠则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元载点点头,看得出来,名门士族之中,终究还是有一些清醒之人。
“眼下争论是非无益。”李嘉祐道,“我等想找薛白谈谈,看如何平息众怒。公辅兄可知他在何处?”
元载摇头道:“不知。”
“那公辅兄做何选择?”
元载从来不会冒然下赌注,拱手向天行了一礼,道:“我做好份内之事,尽为臣本份便是。”
李栖筠深深看了他一眼,似看出了他的摇摆之意,拱拱手,自带着李嘉祐继续去寻薛白;元载目送了他们的背影,略一犹豫,随着人潮往太极宫而去。
他们分道扬镳,一边是五姓七望的名门子弟,不在意自身利益,正在努力挽回时局;一边是出身贫寒、好不容易爬到高位的平民子弟,脑子里正考虑着如何自保。有时,看人属于哪个阶级,或许不仅仅看出身,也看他们的心在哪里,出身不会变,人心却会变。
~~
一条天街穿过皇城朱雀门,直通宫城的承天门。
立在承天门前执戟守卫的禁军眼看着气势汹汹杀过来的公卿贵胄们,微微变了脸色。
“臣等要求见圣人!”
“请圣人诛奸佞,抚叛乱!”
这样的呼喊透过那朱红色的宫墙,落在陈玄礼耳中。他皱起两条粗重的眉毛,思来想去,再次去找了高力士。
高力士近来懒了很多,并不时常陪在圣人身边,今日又搬了张躺椅坐在长廊上,望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发呆。
陈玄礼走到他身边,抬头看了眼天空,侧耳倾听,确实还是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喧嚣,遂疑惑道:“你听不到了吗?”
“老了啊。”高力士叹息道,“你知道的,多年前我就向圣人请求告老。这站得长了,腿疼,腰也疼,旁人羡我多威风,可我想要的反而是致仕后过些闲适日子,不必每日这般思虑重重。”
“你莫当我傻。”陈玄礼道:“我看得出来不对,你以前何曾这般不上心过?”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