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节苏武归汉(3/5)
但身为人子,就当为尊者讳。
张恒看着刘据一哥担忧的样子”忽然想起了民间一直传说的一些事情。
太子据为人温恕宽厚,仁爱,而当今天子行法急躁,动辄杀人,治罪。
因此,每当刘彻出巡天下,刘据监国之时,刘据就总会忍不住的给那些被刘彻定罪下狱逮捕的人平反,释放那些被牵连的无辜之人。
“这样可不行!”张恒想道。
刘彻就是个犟驴”不到黄河心不死,身为太子”刘据却公然与之唱反调,这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得想办法劝上一劝…………”张恒想着,略略思考之后,便道:“王兄说不清楚就不说了罢…………想来,陛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等臣子谨封诏就走了!”
“对了…………”张恒装作一副忽然想起某些事情的样子问道:“王兄可见过太子殿下?”
“恩?”刘据心里面一动,勉强镇静下来,道:“见过几回,但不是很熟……,张先生说说看,在先生眼中,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说完,刘据就颇为紧张的看着张恒,毕竟,刘据也是人,是人就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此人还与他关系不错,意气相投。
“在下没见过太子殿下,不好评论!”张恒笑着道:“更何况就算是见过殿下,在下亦不能凭借一面之缘而妄加评议,连孔子,都有被眼睛欺骗过,所谓,失之子羽,以貌取人,,在下觉得,要评价一个人,还是该听其言,观其行“……”
刘据正有些失望的时候,就听到张恒话锋一转,说着:“不过…………圣王制世御俗,我辈读书人,正该畅所欲言,直刺上过,所以我斗胆,说几句告诫太子殿下的话,希望王兄能够转达!”
“请说,在下一定转达!”刘据点点头,此时,社会的风气就是如此,只要不侮辱君王,士子们有权利议论他们认为不对的政策和行为。
就像在民间,对于告缗一直是非议不断,许多贤良方正,秀才干脆成天聚在一起讨伐这,害民之政,,民间群情汹涌,导致的结果就是告缗令在数年前终于废止。
现在,夹家伙就把火力集中向盐铁官营政策和车船税,商税身上洒了。
汉室,不是后世的鞑清。
所谓圣王制世御俗指的就是尧舜禹三位远古圣王在古籍中记载的一些政策,言行。在一些古籍之中,这三位远古圣王,都是广开言路,让百姓议论自己得失过错的英明君主。
在事实上面言,实际上,尧舜禹也是公认的圣人,周公在《易》中多次提及的圣人,指的就是尧舜禹。
因而”社会上无论哪一个派系,学派的士子都是认为,只要不诽谤君上,辱骂君王,那么议论国政,指责国政的不当之处,就是他们忠诚于汉室社稷的表现。
这一点,历代汉室天子自己在诏书中也是确认的,像贤良方正的设置,就是为了,开辟言路”效法三圣王,。
所以,张恒也就不必担心,自己说话可能有错漏被人弄成文字狱了。
张恒整理一下思路,道:“在下学识浅薄,见识不多,可能想的有些差了,但是我听说”当朝太子殿下,仁厚宽宏,但是,在下所听到的殿下的宽宏事迹”在下认为那并非是真正的仁!”
张恒道:“就拿太子殿下时常逆陛下之意,释放一些囚徒来说罢,在下总觉得那是不妥的!”
“恩?”刘据有些不舒服了,在他所看过的书中,古代的圣王,都是能不杀就不杀,能不关就不关的。
张恒笑了笑”道:“诚然,轻刑狱,施仁德,乃是天地正道,然”太子殿下所错之处,就在于没有跟陛下商量,太子乃是陛下长子,遇事多与陛下商议,子借父权,而施己恩”长久下去,对于太子殿下来说,未必是好事情”况且还有不孝的嫌疑在里面!”
刘据身子一震,那些话,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起过,他周围的人,每当他释放、平反那些被父皇定罪、关押的囚犯之时,总是在歌颂他的仁德,用古代先王的事迹赞美他。
可听完集恒的话,刘据却是浑身直冒冷汗。
“原来,孤一直站在悬崖边上,却不自知!”刘据心中一惊,可旋即,那理想的〖道〗德操守却又让他觉得,自己那样做是对的。
父皇杀戮过重,恐不利于社稷,他代为平反,虽有不当之处,却也是孝心一片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