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崇祯南逃(2/5)
农民军“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官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
老百姓也常把官军的动向告诉农民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
因此,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然后迅速转移,使官军摸不清农民军的去向,难以追击。
官军的主力部队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但是,农民军被困在官军的包围圈里非常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
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官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官军。
十三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县的玛瑙山又受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
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农民军连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军围住,农民军陷于困境。
为此,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左良玉,说:“正是因为我的存在,朝廷才重用你,你的部下乱杀无辜,朝中早有人看在眼里,如果我不在了,那么离你死也不远了。”
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
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
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农民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农民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
农民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杨嗣昌刚愎自用,满以为官军已把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包围在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区,胜利在握了。但实际上是面对军令,从总督到将帅。再到士兵。几乎是无人去执行。
张献忠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刘元昭看到了机会,农民军复起,东北关宁军叛乱,他觉得可以给崇祯再浇把火。
于是蛰伏多年,一直是偏师的西部军团在刘元昭的命令下对着陕西发起了进攻。
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正领兵在四川与张献忠作战,陕西空虚,很快就全面陷落了,只剩下潼关在坚守。
郑崇俭,字大章,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历济南兵备副使。崇祯初,迁陕西右参政,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数败套寇,因功获赐银币,世荫锦衣副千户。
崇祯十二年正月,郑崇俭升任兵部右侍郎,接替洪承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五月,张献忠在谷城起义,罗汝才等九营随之俱反,兴安(今陕西安康)告急。
总理熊文灿请求皇上命令郧阳巡抚王鳌永防守江陵、远安,陕西巡抚丁启睿、四川巡抚邵捷春分别在各自区域内严兵防守,郑崇俭主持提兵合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