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崇祯南逃(4/5)
留守京畿的明军本就是老弱病残居多,在华夏军先锋的猛攻之下,都退到了北京城里。
失去控制的北京城发生大疫,顿时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地狱修罗场。
刘元昭率领大军抵达之后,都不得不退避三舍,让大军对北京城进行清理。
这时候,部分华夏军拿下占据天津,建设港口,而海军则可以通过天津港口为华夏军物资。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
“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
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
处理北京城的瘟疫问题,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凡是得病的尸体都被烧毁。
而成内的房屋也只能烧掉,正好重建。
烧毁房屋只能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烧,免得大火失控,殃及池鱼。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
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