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夺天下

第199章 两大内政问题(1/5)

目录

刘元昭的帝国建立的很是仓促,时间也不长,民族主体有蒙古人,汉人,回民,番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其中各自的生活习惯,民族传统,各自的精神信仰都有不同。番族更是因为信仰发生过战争。

不过对于刘元昭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宗教必须在国家和法律的监督下正常运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的宗教徒有爱国爱教的传统。

刘元昭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du教的“作光作盐”、“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教的“两世吉庆”等等。

在帝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不许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

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也是一个国家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做法。

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是符合华夏帝国的国情的。

同时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lie的行为。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lie,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lie祖国的活动。

当然民族这个定性,在这片地区还不流行,对于大明来说依旧还是夷狄诸夏。

正所谓,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

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的同学是叶天帝 我被秽土转生出来了 文娱从旅行开始 再升亿级 亏出个二次元帝国 真祖驾到 因为怂所以把san值点满了 逆袭回档1996 我在东京当灵侦 穿越女配重生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