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百家游览太学宫(下)(2/5)
实则这还是乔松的主意。其用意在淡化学子关于七国的概念,培养他们华夏一体的理念。不只是这三座庙宇,这座学宫处处都包含着乔松大一统的思想。
你瞧,当来自不同国家的百家向这三座庙宇行礼的时候,他们心里便产生了对华夏二字的认同。
潜移默化之下,迟早有一天会将七国从人们的思想中抹除。
伏念并未带着众人进入先祖祠进香参拜,只是在外面庄重的一礼。这是因为此时学宫尚未正式开放,只有一些儒家的先生以及秦王嬴政下拨的仆役。
待到正式开放之日,秦王亲自祭天以告列祖列宗之后,这三座庙宇才会正式开始祭祀。
于是,众人从先祖祠旁边绕过,继续沿着勤学之路往学宫内走。接下来是中殿,这里便是学宫的正殿文华殿了。这座大殿并不经常启用,乃是各家交流辩论之所在,乔松所期盼的百家讲坛便设在这里。
凡有学问大家讲学,亦或者是百家辩论,方会开启此殿。
文华殿两边,便是百家学堂。准备给百家用来教授学生的场所,同样,左侧为文,右侧为武。左侧最显眼的乃是一座直插云霄的藏书楼,远远望去,其足足有十三层之高,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此外,还有大片大片的讲室,分布在不同的宫苑之中。
这些讲室风格各异,有的遍植松柏,有的临湖而居,有的鸟语花香……既保证了教学时环境的清幽,又保证了风雅,可谓是考虑的极其尽心。
右侧也不遑多让,在后世上林苑的范围内占了一大片地方,包括演武场,马场,以及藏兵阁等所在。
再往后,则是后殿所属的生活区了。这里包括教师居所以及学生居所,二者以一条河分隔,保证了各自生活环境不被打扰。
每个教师都有一座环境清幽的小院,用来待客定然不错。学生的则要稍微差一些,通常为二十人一座小院,三到五人一个房间。他们毕竟是来求学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奢华是不要想了。不过日常生活需求,还是可以满足的。
整个学宫规模浩大,足以容纳三万人,比之赫赫有名的稷下学宫不知要大多少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