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我老板的格局有辣么大!(2/5)
而那些决策事情的职业总裁或者经理人,考虑的是自己的地位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谁去做长线战略投资,可能投资还没结果呢,决策人本身就被干翻了,长此以往,哪个敢不关注年度甚至季度业绩,最终造成大多数公司都变成了短视企业,什么挣钱快,什么能涨股价就搞什么。
当然了,战略这事情跟老板的格局也有很大关系。
国内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那就是联想和华为的巨大对比。
曾将的联想如日中天,是所有国人眼中的民族企业,在九几年it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行业的顶端核心,而那时候的华为还在靠倒卖点设备赚差价呢。
而那时的联想,也有很多目光长远的人才,九十年代初,联想就开始研发程序交换机了,仅仅用了两年,程序交换机事业部就成了联想旗下第二大事业部,取得了国家的入网许可证,这成绩已经很可以了。
但这些有识之士其实和联想大老板之间的理念还是有着分歧的,他们甚至还想自己搞研发,搞芯片,搞集成电路,但最终大家还是分道扬镳,联想大老板觉得这些项目投入实在太大,企业要承担的风险也太大,这一块的业务也就直接再见了。
从此联想开始卖组装电脑这条不归路上彻底放飞自我,也确实走上了发展了快车道,甚至收购了巨头ib,到最终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缺少真正的根基。
而华为却靠着交换机业务起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5g领导者的地步,成为了被超级大国都忌惮的一家企业,成为了华夏脊梁!
联想和华为数十年间不同的道路,不正是不同企业家之间格局的差异造成的吗?
赚钱重要,情怀和格局又何尝不重要呢?
高洵很欣慰,因为杨总就是自己需要的那种大格局老板!
不过听到杨总这么说了,高洵一点也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而是感觉到了一种紧迫。
杨总可以不急,可以为了未来布局,但自己这个汽车研究院总裁不能不急,不能什么时候都慢慢搞,否则还真是对不起杨总的信任了。
带着这种想法,高洵几乎是有点立下军令状的意思了,他直接承诺道:“杨总!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三个月,给我三个月!三个月之内我一定把研究院的壳子组建起来,我毕竟是京城大学,咳咳肄业的,人脉还是有的,业内的一些资深研究员我也认识,我相信可以把资源快速整合起来。”
杨不凡根本不知道这么短短一会,高洵已经脑补了几千字了,他只是摸了摸下巴,觉得三个月的时间也不错,这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