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关于可公布的情报(2/5)
1936年,罗伯特?布洛克在他的小说《The Faceless God》中创造了奈亚拉托提普的另一个形象,无面之神(The Faceless God)。在故事中,无面之神被描述成为了一只长着双翼,没有面孔的斯芬克司,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的崇拜者送往过去。
当然这并不是斯芬克司这一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与克苏鲁神话有关的故事中,早在洛夫克拉夫特于1924年与哈里?胡迪尼一同创作的小说《与法老同囚》(Imprisoned with the Pharaohs, 又名《金字塔下》)中就已经提到了斯芬克司,以及古埃及法老们对斯芬克司的崇拜——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提到奈亚拉托提普,此时的斯芬克司自然也只是某个无比恐怖的巨大怪物而已。
但是在罗伯特?布洛克1950年为《夜魔》创作的续集小说《尖塔幽灵》(The Shadow from the Steeple)中,夜魔正式地变成了奈亚拉托提普的化身。它不仅摆脱了闪耀的偏方三八面体,并占据了一位名叫安布罗斯?德克斯特的医生的身体,以德克斯特医生行走在人类社会中。同样也是在这部小说里,布洛克暗示了是夜魔——奈亚拉托提普——引导了人类发现了制造原子弹与氢弹的方法。
黑暗住民/血腥之舌/黑暗咆哮者 【德雷斯/混沌元素(COC桌游)/艺术家丽萨?A?弗雷】
Dweller in Darkness/The Bloody Tongue/Howler in Darkness
在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的短篇小说《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里与旧日支配者中,作为象征“火”的存在的克图格亚互相对抗。
最为爱好者们熟知的奈亚拉托提普形象——那个我们称之为“黑暗住民”或者“血腥之舌”的头部长着触手的三腿巨人——则要晚出现许多,事实上它是一个演化了好几次才得到的最终形象,而它的源头最早出现在德雷斯1944年的小说《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中。
但是在《黑暗住民》中提到的奈亚拉托提普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血腥之舌”或者“黑暗住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故事里,它的确被称为“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或者“黑暗咆哮者”(The Howler in Darkness),但对于它的形象,德雷斯却描述得非常含混,起先他将之比喻成一个肯定不是人但也不是长毛野兽的巨大怪物,而且在原本是脸的地方却是一片空白;其后故事中的角色又找到了一件表现该怪物的石雕,于是又将之具体为一个不定型的巨大生物,“有着奇怪的圆锥形头部,而且即使在石雕上,那锥形的头部也仿佛有着令人不安的可塑性。”——这显然后来演化成为标志性的头部触手;而在故事更靠后的一些叙述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个巨型怪物能够从身体里长出触角、爪子一类的肢体,并且能够发出一阵半兽半人的低沉吟颂。但在整个故事中,德雷斯都没有提到这一形象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三条腿。
随后,在1984年混沌社出版的第一版《奈亚拉托提普的面具》(The Masks of Nyathotep/混沌社当家模组)战役集游戏盒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更接近我们所熟悉的形象。在战役集中,这个形象被称为“血腥之舌”(The Bloody Tongue)——但是它的很多特征,尤其是锥形的、仿佛舌头或者触角的头部显然与德雷斯笔下的那个“圆锥形头部”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在封面上,血腥之舌的下半身并没有被表现出来,整个战役集同样也没有详细描述过这一形象。不过,在一年后由混沌社出版的另一个剧本《the Fragments Of Fear》(1985)中,艺术家丽萨?A?弗雷却贡献了我们今天较为熟悉的形象——的剪影(不过也有一个自称是弗雷的帐号说该形象的创作者另有其人)。
而再接下来,1988年出版的小册子《彼得森的野外克苏鲁怪物指南》(Petersen’s Field Guide to Cthulhu Monsters)终于将其完全固定了下来,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最为熟悉的那个有着舌形头部、三条腿的巨人形象。
继续阅读
从何而生
阿萨托斯
生命长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