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明说(4/5)
村里这几十年,只有七个人读过县学。
都是因为特别会读书,家境也很不错,才读得起。
萧琼枝要供三十个孩子读书,可得花很多、很多钱。
另外,萧琼枝让周家村、王家村、徐家村、刘家村来分享三十个名额,意味着,平均每个村,都能分到至少七个。
等于她一个人,供养去县学读书的人,是村里几十年的总和。
“小主子,你挑人去县学,是按学习成绩来的,还是按年纪来的?”旁边一个村民听到了,好奇地问。
他孙子在跟周大智学识字,学习成绩还不错。
这几天,郑邦和周大勇为了方便大家挖淮山、茯苓什么的,都停了下午的课。
可他孙子很好学,每天忙完回家,只要一有空,就要拿出书来看。
他觉得他孙子,绝对算是一块读书的料子。
就是已经十一岁了,算不上跟萧琼枝“差不多大”,让他有点担心,他孙子不能被萧琼枝看中,一起读县学。
关于这个,萧琼枝早就想好了“十岁至十三岁的,都按成绩来。七岁至九岁的,我会根据他们的性情、天份、耐心、向学的决心,来做综合考量。”
“小主子,那你是打算十岁至十三岁的、和七岁至九岁的,挑一样多的人数吗?”另一个村民,也好奇的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