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第一堂课(2/5)
“但还有一些你们可能不知道的。”
说到这,钱述渊教授把胸前的眼镜戴上,他的眼镜看上去有些年头,圆圆的镜片,镜框比他的脸还要小一些,好像不是他的一样,戴上去第一次很容易戳到眉骨,要戴两次才能戴好。
戴好后眼睛要从两片小镜片中看东西,因此写起板书很慢。
只见钱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李辉英,骆宾基,舒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白朗,罗烽,马加等等一连串的名字。
写好后钱教授看向同学们,继续说道:“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一批东北青年作家们被迫流亡。”
“他们南下,纷纷提笔,打响了文学抗日的第一枪。”
“李辉英的《万宝山》,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白朗的《伊瓦鲁河畔》……”
钱述渊教授对这些东北作家和其作品如数家珍,生怕错过其中的一部,他们每一部都是人民反抗的子弹,誓要打在侵略者的头上。
说完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作家,钱述渊教授话锋一转,又说道:“那么在九·一八事变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又发生了什么呢?”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入京大后,京大学生会发布了抗日救亡的通电,而后组织了学生抗日委员会,联合京城的其他高校学生一起走上街头,他们缠着‘反日救国’的黑纱,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学生运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