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中原和匈奴之间的斗争史。(1/5)
李安向来都不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碰到有想不通的问题,他基本上都会选择不去想。
本来活着就已经够累了,干嘛还给自己找不痛快?
天空开始慢慢的飘起了雪花,摸了摸这冰凉的石头,李安有些怀念起以前的日子来。
想当年他在北长城的时候,还当过几年烽燧的燧长呢。
正常一个烽燧广丈六尺,高四丈二尺,积六百余尺,放到现在也就是两百多个平方,打仗的时候可以装下三百个守卫。
平常没有打仗的情况下,一个烽燧也就配十来个守卫,领头的那个就叫燧长。
负责发号施令,命令手底下这十来个士兵干不同的工作,捡柴火的捡柴火,做饭的做饭,放哨的放哨。
这十来个人基本上不会流动,常年都待在一个烽燧里头。
边关烽燧是不会一直有太大数量的士兵集结的,因为这非常浪费粮食,只有正儿八经打仗的时候才会集结那么多士兵。
一个烽燧所负责的范围内,如果发现有敌情,就必须要立马点起狼烟或者生起大火来,让邻近的烽燧第一时间看到。
这就是烽燧的作用,同时也是烽燧这两个字的由来,白日起狼烟为燧,夜晚生大火为烽。
如果敌军数量超过一百个人,不仅要点烽燧,同时还要放炮,一声炮响为一百,两声炮响为五百,三声炮响就代表着有上千人犯境了。
当然了这是明朝之后才有的规矩,因为到了明朝才有正儿八经的炮,象棋里头的那个炮,也就是在明朝时候才加上去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