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语道破(3/5)
孙盛站起身来,不急不躁,有板有眼再行一礼,退到下首。
朱由榔一看,孙盛三十岁左右年纪,头戴四方巾,身着一件月白长衫,标准的书生打扮,最让朱由榔惊奇的,是他身上衣服非常干净平整,头发一丝不乱,除了脸色有些苍白以外,一点也看不出这是刚刚从牢里放出来的。
“兴梓,近前答话。”朱由榔一见就心生好感,一个非常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一定是精细之人。
“遵旨。”
“兴梓,你如何看土地新政?”
“回陛下,学生崇祯十五年中举,遂于当年去京师应试,于北直隶遇到闯贼队伍,不能前行,只好放弃赶考打算回乡。一路之上,学生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尤其长江以北,千里赤野,饿殍遍地,百姓争食人肉,各种惨像难以一一描述。回乡之后,学生陷入迷茫,究是何因使我大明百姓颠沛流离,生不如死?使我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四面透风?是君上失德,还是群臣贪腐?是天降灾祸,还是外敌侵掠?这些原因都是,却又似乎都不是,学生百思难得其解。后来陛下奇袭广州,连克清兵,终使大明最后一块净土免遭战火。当陛下新政传来,学生久困心中的疑问这才得到答案:最根本的乱源其实就是土地。百姓们只要有自己的土地,就不会挨冻受饿,不挨冻受饿,谁还会造反?同时,朝廷岁入得到保障,再有外敌入侵,也不至于捉襟见肘。故此,学生劝家父将投献的土地退回官府,由官府发还原来的佃户。”孙盛连叙带论,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思考,将新政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可是,你也因此而得罪了其它大户,家财不保,险些性命也不保。”
“回陛下,学生一点都不怕。纵观史上历次变革,每次都是新旧势力的残酷斗争,都不会是和风细雨,而是血雨腥风。学生有当殉道者的准备。再者说,学生不怕他们把事情搞大,怕的是他们不把事情搞大。若是出了人命官司,就不是府县所能一手遮天的了,必然会上达天听。学生等的就是上达天听那一刻,因为学生深信,陛下圣明,朝中诸公皆忠正颖达之士,岂能让学生蒙冤而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